[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液氢储罐的固定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52243.4 | 申请日: | 2018-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071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5 |
发明(设计)人: | 韦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蓝捷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C13/08 | 分类号: | F17C1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黄冠华 |
地址: | 310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柱 减震弹簧 储罐 套筒 加强板 固定装置 两端固定 加强筋 垫板 卡板 液氢 底座 损伤 活塞 减震效果 套接配合 运输工程 夹持力 外周壁 下端套 缓冲 外罐 震荡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液氢储罐的固定装置,包括內罐与底座,內罐的外周壁固定连接有外罐,內罐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垫板,垫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加强板,加强板的两端固定连接有加强筋一,加强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导柱,导柱的下端套接有活塞,导柱的底部设有凹槽,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套筒,套筒的两端固定连接有加强筋二。通过设置导柱、套筒、减震弹簧一、卡板、减震弹簧二,实现了减震效果好的优点,减震弹簧一与卡板可以缓冲导柱与套筒所受的作用力,不会因套接配合夹持力过大而造成损伤,减震弹簧二的设置,大大减缓了在运输工程中的震荡,提高了储罐的安全性,避免了储罐的损伤,也便于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氢能源储存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用于液氢储罐的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液态氢,俗称液氢,是由氢气经过降温而得到的液体,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高能低温液体燃料,一个大气压下的正常氢沸点为20.37K,凝固点为13.96K,密度为70.85kg/m3,它通常被作为火箭发射的燃料,现在亦用作其他交通工具的燃料,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凸显,以清洁能源取代现有的化石燃料是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氢能作为一种储量丰富、来源广泛、能量密度高的绿色能源及能源载体,近年来已引起广泛的关注,以氢能为动力源的氢燃料以其能量转化率高、燃料经济性好及零排放等优点,已经成为最热门的研究领域,加氢站是氢能源最重要的基础配套设施,而其中尤其以氢压缩和储存装置最为重要,液态氢对储存的要求很高,必须确保在-250℃之下才会保持液态,否则就会汽化并蒸发,但液态氢的能量密度比高压气态氢多出75%,因此采用液态氢的车辆可实现相对较长的行驶里程,随之带来各种实际的好处,采用液态氢的核心技术难题是如何保持它的超低温,Hydrogen7的一项核心技术,就是它的液态氢燃料罐,这个燃料罐位于后座与尾厢之间,采用双层壁式结构,包括在2毫米厚的不锈钢板以及内罐和外罐之间30毫米厚的真空超隔热层,此外,内罐和外罐之间的连接部件采用碳纤维夹层,极大地避免了热量传递,宝马表示,这种隔热技术的效果是在实际应用中前所未有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往这种燃料罐中加入煮沸的咖啡,可以保温80天以上,然后才会降到适宜饮用的温度,如此高效的隔热作用可使在3-5磅压力作用下的液态氢长时间保持在约-250℃的恒定温度,即使是微量蒸发的氢气,也会经由蒸发管理系统,以合理的压力并进行净化后才排出。
目前,加氢站中常用的储氢方式分为常压液态储氢和高压气态储氢,现有的储罐一般为圆柱形结构,储罐在运输过程中,需要对储罐进行固定,防止储罐滚落,现有的固定装置减震效果差、承载能力低、易出现疲劳和老化现象,使用寿命和储存时间短,在震动时无法有效的对储罐进行固定,在罐体容积较大、装载介质较多时,明显存在强度不足,在运输的过程中,运输车的晃动也会造成储罐的损坏或者储罐内部的物品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液氢储罐的固定装置,解决了现有的强度不足、减震效果差的缺陷。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用于液氢储罐的固定装置,包括內罐与底座,所述內罐的外周壁固定连接有外罐,所述內罐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垫板,所述垫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的两端固定连接有加强筋一,所述加强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导柱,所述导柱的下端套接有活塞,所述导柱的底部设有凹槽,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套筒,所述套筒的两端固定连接有加强筋二,所述套筒的内壁两侧固定连接有减震弹簧一,所述减震弹簧一的头端固定连接有卡板,所述导柱与套筒套接,所述套筒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减震弹簧二,所述减震弹簧二与凹槽套接,所述套筒的顶部套接有垫圈。
进一步的,所述套筒的顶部设有通孔,所述导柱通过通孔与套筒套接,所述导柱的直径小于通孔的内径,且范围在2mm-5mm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垫圈为天然橡胶垫,所述垫圈的内径大于导柱的外径,且范围在3mm-5mm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蓝捷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蓝捷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5224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