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54144.X | 申请日: | 2018-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392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24 |
发明(设计)人: | 谭建国;王浩;张冬冬;吕良;李浩;陈春浩;刘瑶;姚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K7/18 | 分类号: | F02K7/18;F02K9/97 |
代理公司: | 43225 长沙国科天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邱轶 |
地址: | 410073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心锥 进气道 超燃燃烧室 火箭燃烧室 筒状外壳 火箭 喷管 末端连接 塞式喷管 循环发动机 一端连接 基组合 燃烧 室内 光滑过渡连接 中心轴线重合 火箭发动机 进气道入口 环境压力 依次设置 自动匹配 传统的 壳体 钟形 发动机 体内 保证 | ||
一种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包括壳体、进气道、中心锥、火箭燃烧室,超燃燃烧室以及超燃喷管,壳体内依次设置有进气道、超燃燃烧室,所述进气道内设置有中心锥,中心锥的末端连接火箭燃烧室,火箭燃烧室的末端连接有塞式喷管。火箭燃烧室包括筒状外壳以及设置在筒状外壳内的火箭燃烧室内芯,筒状外壳的一端连接在中心锥上且与中心锥光滑过渡连接,火箭燃烧室内芯的一端连接在中心锥上,火箭燃烧室内芯与筒状外壳的中心轴线重合。来流空气从进气道入口经进气道进入到超燃燃烧室,超燃燃烧室的末端连接有超燃喷管。本发明将传统的火箭发动机钟形喷管改为塞式喷管,利用塞式喷管与环境压力的自动匹配特性,可保证该发动机在宽范围内具有较高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航空航天领域中的组合循环发动机,尤其是指包含吸气式冲压发动机在内的火箭基组合循环(Rocket-Based Combined Cycle,简称RBCC)发动机。
背景技术
实现高超声速(通常指飞行马赫数大于5,马赫数是指飞行速度与声速之比)飞行的动力装置可以采用火箭发动机,也可以采用超燃冲压发动机。火箭发动机技术成熟,可以在大气层内和大气层外工作。由于火箭发动机必须自带所有氧化剂和燃料,比冲很低(比冲指的是单位质量推进剂产生的总冲量,是反应发动机性能的最重要指标,为本领域所公知,液氧煤油发动机的比冲小于3000N.m/s)。超燃冲压发动机利用空气中的氧作为氧化剂,具有推进剂比冲高(大于8000N.m/s)、结构简单等优点,是当今世界各国的研究热点。
超燃冲压发动机的主要缺点是:发动机在低速下不能工作,需要外部动力将飞行器助推到接力马赫数(即冲压发动机开始工作的马赫数)。最先进的助推方式是采用组合循环方案,也就是将火箭发动机或涡轮发动机组合到超燃冲压发动机中,实现整个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自行起飞。
文献Evolutionary Algorithm Based Approach for RBCC EnginesOptimization(D Pastrone.AIAA 2008-5170)等公布的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方案,在此称为A方案,参照图1,A方案图中有:中心锥1、进气道2、火箭燃烧室3、火箭喷管4、火箭燃气5、经过进气道压缩后的空气6、混合层7、超燃燃烧室8、超燃喷管9、来流空气10、超燃燃气11。图1所示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为一轴对称结构,包括火箭发动机和超燃冲压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由火箭燃烧室3和火箭喷管4组成,火箭燃烧室3为一薄壁圆筒状结构,火箭喷管4为先收缩后扩张的拉瓦尔喷管;超燃冲压发动机由中心锥1、进气道2、超燃燃烧室8和超燃喷管9构成,整体为轴对称旋成体结构;当飞行器向前飞行时,来流空气10在飞行器的相对运动下,将会灌进进气道2中,并在进气道2中减速增压;经进气道压缩后的空气6与火箭燃气5两股气流之间,形成混合层7;空气和燃气在混合层7中混合并燃烧,燃烧的化学能将转变为燃气的热能,使得燃气温度升高;高能量的燃气通过超燃喷管9膨胀加速后,排出发动机;由于出口超燃燃气11的速度高于来流空气10的速度,根据动量定理(牛顿第二定律,为本领域所公知),发动机将产生向前运动的推力。A方案中将火箭发动机连接到进气道中心锥之后,火箭发动机喷管出口位于冲压发动机隔离段内。整个发动机有三个工作模式:(1)在起飞阶段,火箭发动机工作,并通过引射作用(引射是指通过高速气流的卷吸作用,将低压气体吸入高压区的过程),卷入一部分来流空气参与燃烧,从冲压发动机喷管排出后产生推力;(2)在飞行器达到冲压发动机可以工作的接力马赫数后,火箭发动机停止工作,依靠冲压发动机的工作产生推力并加速到巡航马赫数,并在巡航马赫数一直工作;(3)在大气层外,仅火箭发动机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5414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