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接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56421.0 | 申请日: | 2018-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289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2 |
发明(设计)人: | 刘凯;王博文;凡俊生;金灿;邓皓;孙雨欣;彭琦;徐先明;刘力宁;童健航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L53/12 | 分类号: | B60L53/12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宋萍 |
地址: | 230009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汽车 动态 无线 充电 接收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包括有充电路段以及设在充电路段路面的发射线圈,包括有分别安装在充电车辆底盘前、后两端的主动轮和从动轮,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套装有循环传动的传动带;包括有固定在传动带环形外壁上的径向导轨,径向导轨上滑动配合有滑套,滑套底部通过纵向伸缩杆安装有接收线圈。本发明通过两个模块在导轨上的循环运动实现发射线圈与接受线圈的持续耦合,从而实现电动汽车不间断充电,保证电流的连续性。在径向导轨、电动推杆及球笼式万向节等结构的作用下,接收线圈可以保持与发射线圈的精准耦合,进而达到提高充电效率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充电技术领域,主要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在不远的将来电动汽车一定会成为主流的出行工具。对于电动汽车的充电方法,传统的站桩式静态有线充电由于空间限制,充电时间问题逐渐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而无线充电技术具有使用方便,安全等优点,成为近些年热点研究方向。无线充电应用最广泛的主要有电磁感应式,磁共振式。随着无线充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了能够实现电动汽车边跑边充,研究人员提出了电动车动态无线供电技术,以非接触的方式为行驶中的电动车提供实时的电能供给,使电动车少搭载甚至无需搭载电池组、延长续航里程、提高电能补给的便捷性和安全性,该技术已成为国内外的一个研究热点,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现有技术的不足在于,车辆正常行驶时车速较快,车载电磁接收装置相对于路面电磁发射装置快速移动,两者充电耦合时间短,造成系统电能传输效率大幅降低;当电磁发射线圈与电磁接收线圈处于正对状态时,充电效率达到最高,车辆高速运动时,无法保证两者中心始终在同一中心轴上,如果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发生偏移,充电效率将大幅降低;同时,由于现有因素限制,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垂直间距过大也会导致充电效率降低。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研究中重要的突破口,对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就是为了弥补已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接收装置,该装置采用一种改进型环形导轨,通过两个模块在导轨上的循环运动实现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的持续耦合,从而实现电动汽车不间断充电,保证电流的连续性。在径向导轨、电动推杆及球笼式万向节等结构的作用下,接收线圈可以保持与发射线圈的精准耦合,进而达到提高充电效率的目的。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包括有充电路段以及设在充电路段路面的发射线圈,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分别安装在充电车辆底盘前、后两端的主动轮11和从动轮,主动轮11和从动轮之间套装有循环传动的传动带,所述传动带的外围设有周向环形导轨,所述传动带和周向环形导轨之间设有接收线圈调节机构;所述接收线圈调节机构包括有固定在传动带环形外壁上的径向导轨,径向导轨上滑动配合有滑套,滑套底部安装有纵向伸缩杆,纵向伸缩杆的活动端安装有与发射线圈配合的接收线圈,所述径向导轨的外端通过滑块活动套在周向环形导轨上并能沿着周向环形导轨移动。
一种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接收装置,所述接收线圈调节机构包括有一对接收线圈,接收线圈调节机构上的两个接收线圈之间的间距与充电路段路面对应的两个发射线圈之间的间距相同。
一种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接收装置,所述接收线圈和发射线圈的外围均包裹有隔磁套,接收线圈和发射线圈的隔磁套外分别套装有磁极相同的定位磁套。
一种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接收装置,所述接收线圈通过万向球机构安装在伸缩杆的活动端。
一种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接收装置,所述径向导轨底部位于滑套和滑块之间安装有径向伸缩杆,径向伸缩杆的活动端铰接在对应的滑套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564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