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人工合成的Bt抗虫基因JBT-FC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60402.5 | 申请日: | 2018-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950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1 |
发明(设计)人: | 王罡;李倩;季静;张悦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5/32 | 分类号: | C12N15/32;C12N15/82;A01H5/00;A01H6/46 |
代理公司: | 天津一同创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2231 | 代理人: | 陆艺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因工程领域 核苷酸序列 密码子优化 转基因玉米 转基因植株 抗虫植物 稳定表达 玉米害虫 玉米螟 抗性 抗虫 应用 基因 防治 培育 表现 研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人工合成的Bt抗虫基因JBT‑FC及其应用,属于基因工程领域的一种Bt蛋白。本发明人工合成的Bt抗虫基因JBT‑FC,其核苷酸序列用SEQ ID No 1所示。它较其密码子优化前更容易获得稳定表达的转基因植株。本发明JBT‑FC抗虫基因为玉米害虫防治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转基因玉米表现出较高的玉米螟抗性,为今后利用该基因培育抗虫植物提供研究基础。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人工合成的Bt抗虫基因JBT-FC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玉米是世界上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虫害严重威胁玉米的种植生长,影响玉米产量的提升,由于其具有发生代数不稳定,抗药性较强等特点,化学方法对虫害的防治效果并不理想。传统育种方法限制了现有抗虫玉米种质的培育进程。基因工程技术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重要途径。由于该方法具有安全、有效、可降低投资和减少环境污染等诸多优点,基因工程技术为解决玉米螟危害提供了重要途径。但是随着转基因抗虫玉米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转基因抗虫玉米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抗虫范围相对较小,而危害玉米的害虫极多,玉米害虫逐渐对抗虫玉米产生抗性。
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毒蛋白(简称Bt-toxin)基因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虫基因。Bt-toxin是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孢子形成时期所产生的一种杀虫毒素。当被昆虫吞食后,在昆虫中肠碱性环境下,经蛋白酶的作用,Bt-toxin被降解产生毒性小肽,并和中肠上皮细胞纹缘膜上的受体特异结合,然后插入细胞膜造成细胞膜穿孔,破坏细胞内外的渗透平衡,导致细胞膨胀而裂解,使得昆虫停止取食并最终死亡。
自第一次分离克隆到Bt基因以后,人们一直在试图将该基因转移进植物体并实现表达,以获得能够抗虫的转基因植物。但是Bt基因在植物中的表达并不稳定,而且抗虫效果不理想。抗虫基因大多来源于细菌等微生物,其密码子与植物有较大差异,在转化前需根据受体的密码子特征进行优化,使抗虫基因适合在植物受体细胞中高表达是关键。因此,对天然Bt基因进行改造,使其在植物中稳定高效表达,对获得杀虫率高的转基因抗虫植物是十分必要的。
抗虫基因虽然对人畜无毒,不破坏环境,但目前普遍存在获得的转基因植物抗虫效率低的问题。抗虫基因大多来源于细菌等微生物,其密码子与植物有较大差异,因此,对天然Bt基因进行改造,合成新的抗虫基因,使抗虫基因适合在植物受体细胞中表达,从而提高转基因植株的杀虫性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人工合成的Bt抗虫基因JBT-FC。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人工合成的Bt抗虫基因JBT-FC在制备抗虫植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概述如下:
一种人工合成的Bt抗虫基因JBT-FC,所述Bt抗虫基因JBT-FC的核苷酸序列用SEQID No 1所示。
上述的人工合成的Bt抗虫基因JBT-FC在制备抗虫植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优点:人工合成的Bt抗虫基因JBT-FC较其密码子优化前更容易获得高表达的转基因植株。抗虫基因JBT-FC可在转基因玉米中稳定遗传和表达,且表达量高,所得转基因玉米表现出较高的抗虫性。本发明JBT-FC抗虫基因为玉米害虫防治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为今后利用该基因培育抗虫植物提供研究基础。
附图说明
图1为JBT-FC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
图2为转JBT-FC基因的玉米RT-PCR检测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下述实施例中所用方法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用术语和缩写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通用的术语和缩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604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