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力电缆测距识别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61226.7 | 申请日: | 2018-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952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0 |
发明(设计)人: | 黎德初;李志松;胡学良;徐道军;顾明;吴合松;何添才;时振堂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11 | 分类号: | G01R31/11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辰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27 | 代理人: | 范钦正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力电缆 测距 识别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力电缆测距识别方法,适用于电力公司电缆故障检修。它公开了电缆测距信号识别方法,1、在电缆的一端或两端对试品电缆发送或者击穿故障点产生电磁波脉冲信号;2、所述电磁波脉冲信号在电缆终端接头、中间接头和故障点波阻抗突变处产生波的折反射;3、计算各波阻抗突变处反射波的反射率和极性;4、利用电缆中间接头交叉互联处和故障点对电磁波信号折反射的不同特性进行故障识别,识别反射率较高并且反射波极性为负的位置是电缆击穿或短路故障点,反之是电缆中间接头。本发明根据电缆各波阻抗突变处电磁波脉冲信号折反射的不同识别,用行波测距仪解决目前单芯电缆故障行波测距的中间接头折反射干扰故障点识别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公司维修业务工作范畴,特别是当前远距离跨省单芯电缆故障维修。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和电力行业的迅速发展,电力电缆因防爆、维护方便等原因正逐步取代架空线路而得到广泛的应用。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电力电缆由于制造和施工的原因,通常采用单芯电力电缆结构。
由于制造和现场施工条件的限制,超过66kV高电压电缆一般做成单芯电缆,为了降低外护层的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势,外护层需要采用如铅/铝等非导磁金属材料,以避免铁磁材料的涡流损失和过热损坏。按照参考相关规范,长距离单芯电缆需要按照3的倍数设置中间接头,中间接头处外金属护层采用交叉互联,三相抵消降低感应电流,必要时需要设置回流线,并进行相应的过电压保护。国家工程设计标准规定,电缆线路的正常感应电势最大值应满足下列规定:
1未采取能有效防止人员任意接触金属层的安全措施时,不得大于50V。
2除上述情况外,不得大于300V。
因此,交流系统单芯电力电缆金属层接地方式的选择,线路较长,单点直接接地方式无法满足感应电势要求时,宜划分适当的单元,且在每个单元内按3个长度尽可能均等区段,应设置绝缘接头或实施电缆金属层的绝缘分隔,以交叉互联接地,交叉互联接地的电缆线路,每个绝缘接头应设置护层电压限制器。
单芯电缆外护层交叉互联接地后,对于工频信号几乎没有影响,仅会影响不对称短路电流,标准中有增加护层保护器的要求。
但是,单芯电缆中间接头采用交叉互联接法后,给检修工作造成一些问题。其中,从电缆故障行波测距的工程经验来说,在第一个中间接头以后的故障点,行波故障测距仪会自动识别为第一个中间接头。一般情况下,需要将中间接头改为外护层直连接法,再次进行行波测距进行确认,修复后再重新进行中间接头接线恢复。
现有技术的缺点是在单芯电力电缆故障测距中,根据折反射波的位置或反射波极性判断故障点,存在误判的情形。在实际应用中会造成把中间接头处的折反射识别为故障点,造成故障测距错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力电缆测距方法,一种电力电缆测距方法所反应的一种单芯电力电缆行波测距信号识别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根据电缆各波阻抗突变处电磁波脉冲信号折反射的不同识别该处位置是电缆终端头、中间接头或故障点,有效解决目前单芯电缆故障行波测距的中间接头折反射干扰故障点识别的问题,权利用行波测距仪的识别技术就可以解决问题,具有不需要在电缆或接头处进行处理的优势。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6122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