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冷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65495.0 | 申请日: | 2018-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603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7 |
发明(设计)人: | 富永聪;床樱大辅;关优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15;H01M10/625;H01M10/63;H01M10/6568;H01M10/66;B60K1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段承恩;张谟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冷却系统 | ||
一种车辆用冷却系统,所述车辆用冷却系统的冷却水流路包括:蓄电池冷却水流路,该蓄电池冷却水流路从散热器向蓄电池供给冷却水;排出冷却水流路,该排出冷却水流路向所述散热器供给冷却水;第1旁通流路,该第1旁通流路不经由所述散热器地从所述排出冷却水流路向蓄电池冷却水流路供给冷却水;以及切换阀,该切换阀将冷却水的路径在将所述排出冷却水流路的冷却水经由所述散热器向所述蓄电池冷却水流路供给的第1路径和将所述排出冷却水流路的冷却水经由所述第1旁通流路向所述蓄电池冷却水流路供给的第2路径之间切换。在使所述蓄电池升温时,电子控制单元将所述切换阀控制成将所述路径切换为第2路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4-073802中公开了一种混合动力车辆(HV),该混合动力车辆具备:蓄电池冷却回路,该蓄电池冷却回路构成为对蓄电池进行空冷;和单元冷却回路,在该单元冷却回路中,在储存于贮存箱的冷却液与对蓄电池进行冷却的空气进行了热交换之后,将所述冷却液向散热器供给并由散热器进行冷却,在该冷却液与油冷却器进行了热交换之后使其返回贮存箱内。在日本特开2002-291106中公开了如下情况:在蓄电池低温时,由外部电阻消耗无法被蓄电池接受的电力并且将外部电阻作为加热器利用于蓄电池升温。
发明内容
在采用了日本特开2014-073802所记载的单元冷却回路的构成的情况下,被散热器冷却了的冷却液在对油冷却器进行了冷却之后与蓄电池进行热交换,因此蓄电池的冷却效果不充分,另需使用外部气体对蓄电池进行冷却的蓄电池冷却回路,所以部件数量增加,由此车辆的成本和/或重量增加。如日本特开2002-291106所记载,在蓄电池处于低温状态的情况下,为了提高电力效率而需要使蓄电池升温,但在使用进行充电的电力来升温的情况下,充电量会下降。
本发明提供一种构成为不会大幅增加部件数量地对蓄电池进行冷却以及升温的车辆用冷却系统。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车辆用冷却系统包括蓄电池、变速器用油冷却器、散热器、动力控制单元、冷却水流路、以及电子控制单元。所述蓄电池构成为与冷却水进行热交换。所述变速器用油冷却器构成为在所述冷却水与变速器用油之间进行热交换。所述散热器构成为对所述冷却水进行冷却。所述动力控制单元构成为与所述冷却水进行热交换。所述动力控制单元构成为将来自所述蓄电池的直流电力变换成交流电力。所述冷却水流路向所述散热器、所述蓄电池、所述动力控制单元、以及所述变速器用油冷却器供给冷却水。所述冷却水流路包括蓄电池冷却水流路、排出冷却水流路、第1旁通流路以及切换阀。所述蓄电池冷却水流路是从所述散热器向所述蓄电池供给冷却水的流路。所述排出冷却水流路是向所述散热器供给冷却水的流路。所述第1旁通流路与所述蓄电池冷却水流路和所述排出冷却水流路连接。所述第1旁通流路是不经由所述散热器地从所述排出冷却水流路向蓄电池冷却水流路供给冷却水的流路。所述切换阀构成为,将冷却水的路径在将所述排出冷却水流路的冷却水经由所述散热器向所述蓄电池冷却水流路供给的第1路径和将所述排出冷却水流路的冷却水经由所述第1旁通流路向所述蓄电池冷却水流路供给的第2路径之间切换。所述电子控制单元构成为,在使所述蓄电池升温时,将所述切换阀控制成将所述冷却水的路径切换为第2路径。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车辆用冷却系统中,所述冷却水流路还可以包括与所述蓄电池冷却水流路连接的第2旁通流路,所述第2旁通流路可以是从所述蓄电池冷却水流路向所述动力控制单元供给所述冷却水的流路,所述冷却水流路还可以包括流量调整阀,该流量调整阀构成为对向所述蓄电池冷却水流路侧供给的所述冷却水的流量以及向所述第2旁通流路侧供给的所述冷却水的流量进行控制,所述电子控制单元也可以构成为,将所述流量调整阀控制成对向所述蓄电池供给的所述冷却水的流量和向所述动力控制单元供给的所述冷却水的流量进行调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6549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