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薄锂箔的电化学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70079.X | 申请日: | 2018-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736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发明(设计)人: | 宗军;刘延东;倪旺;丁飞;许寒;刘兴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M4/04 | 分类号: | H01M4/04;H01M4/134;H01M4/485;H01M10/052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昊天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5 | 代理人: | 刘昕 |
地址: | 300384 天津市滨海***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薄 电化学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超薄锂箔的电化学制备方法,包括以锂箔为负极,以导电材料为正极,将负极和正极相对设置并使用隔膜隔开,浸入电解液中,并将正极和负极接入充放电设备,使用充放电设备为负极和正极供电,进行电化学反应,通过控制充放电设备的放电容量控制负极上锂的消耗量,在负极得到超薄锂箔。该超薄锂箔的电化学制备方法,通过电化学方法制备大尺寸超薄锂箔,制得锂箔厚度可满足用金属锂对负极预锂化过程的需求,且锂箔厚度可任意调控,厚度均一性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电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超薄锂箔的电化学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新能源产业的突起,锂体系化学电源成为了研究以及应用的焦点,从而使金属锂成为一个热点话题。金属锂主要用于锂原电池、锂离子电池负极的效率提高、锂离子电容器的负极预嵌锂,对于后者的应用意义巨大,但是其同样是难点,无论是提高锂离子电池负极的效率,还是锂离子电容器的预嵌锂,都涉及到用金属锂对负极预锂化的过程。负极预锂化的过程通常使用锂粉或锂箔或锂带,使用锂粉存在着安全性极差、预锂化的均匀性差的问题;而如果采用锂箔或锂带,问题在于电极的需锂量有限,而且目前制备锂箔或锂带通常采用机械碾压等手段,机械碾压通常仅可以获得厚度大于50微米的锂箔,不能得到超薄锂箔,无法满足薄度需求,且机械碾压手段锂箔尺寸厚度不易调控,均一性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超薄锂箔的电化学制备方法,通过电化学方法制备大尺寸超薄锂箔,制得锂箔厚度可满足用金属锂对负极预锂化过程的需求,且锂箔厚度可任意调控,厚度均一性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超薄锂箔的电化学制备方法,包括以锂箔为负极,以导电材料为正极,将负极和正极相对设置并使用隔膜隔开,浸入电解液中,并将正极和负极接入充放电设备,使用充放电设备为负极和正极供电,进行电化学反应,通过控制充放电设备的放电容量控制负极上锂的消耗量,在负极得到超薄锂箔。锂箔与导电材料在电解液中形成类似电池两极的结构,并通过将其接入充放电设备的供电回路中,形成电化学反应回路,充放电设备正极与锂箔连接,充放电设备负极与导电材料连接,使锂箔失电子,锂箔表面上的锂单质转化为锂离子而溶于电解液中,从而使锂箔表面上的锂单质消耗掉,使锂箔变薄,并且通过控制充放电设备供电的电容量来控制锂箔失电子数,从而控制锂箔消耗量,调控最终得到的锂箔的厚度。该方法通过电化学方法消耗锂箔表面的锂单质,从而得到超薄锂箔,相比于机械碾压的方法,该方法制得的锂箔的厚度可满足提高锂离子电池负极的效率与锂离子电容器的预嵌锂中用金属锂对负极预锂化的过程的需求,且通过控制充放电设备的放电容量即可调节锂箔的厚度,锂箔厚度调控简单且准确,厚度均一性高。
其中,与锂箔相配合的正极材料只要可使二者与电解液形成电化学回路即可实现该方法,因此,正极材料使用现有技术中的任一导电材料均可,而优选的方案,该导电材料为可嵌锂材料,可嵌锂材料即能够可逆的嵌入及脱出锂离子的材料,使用可嵌锂材料为正极,在进行电化学反应的过程中,由于锂箔与可嵌锂材料仅隔着隔膜的紧密的相互对照设置,锂箔负极消耗锂并形成锂离子后,锂离子穿过隔膜被与锂箔正对的可嵌锂材料接收,使电解液中锂离子浓度下降,根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促使该电化学反应不断的进行,负极锂箔不断减薄,可嵌锂材料种类众多,在此处均可使用,更优选的,可嵌锂材料选择石墨、硬碳、软碳或钛酸锂。
其中,正极导电材料的厚度均一性越高,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与锂箔相对的面上接收锂离子越均一,锂箔表面消耗锂单质也更均一,因此最终制得的超薄锂箔的厚度均一性更高。优选的,正极导电材料的厚度的均一性偏差小于5%,更优选的,正极的导电材料的厚度的均一性的偏差小于1%。
其中,最初所使用的锂箔的厚度的均一性越高,最终消耗后制得的超薄锂箔的厚度的均一性就越高,因此,优选的,锂箔的厚度的均一性的偏差小于5%,更优选的,锂箔的厚度的均一性的偏差小于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7007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锂离子电池的预充电式高效注液工艺
- 下一篇:高温增压固化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