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吸收抗菌缝合线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78625.4 | 申请日: | 2018-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782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发明(设计)人: | 胡次兵;周立;杨顶建;赵军;钟冬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南建科药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L17/10 | 分类号: | A61L17/10;A61L17/08;A61L17/00;A61L17/06;A61L17/14 |
代理公司: | 北京贵都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49 | 代理人: | 李新锋 |
地址: | 571200 海南省三***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吸收 抗菌 缝合线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吸收抗菌缝合线的制备方法,属于医用生物材料领域。本发明所制备的可降解抗菌缝合线采用可降解的壳聚糖和胶原蛋白作为缝合线主材料,壳聚糖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及抗菌防腐、止血、促进细胞生长和伤口愈合、抑制溃疡等功能,成膜性好,机械强度高,具有生物可降解性,猪皮中富含胶原蛋白,胶原蛋白在等电点以上带负电,可与带正电的壳聚糖复合形成聚两性电解质,实现性能互补和协同效应,呈现两种材料本身所不具有的良好性能,同时调整两种组分的比例又可以调控材料的性能,提高缝合线的机械性能;配以仙人掌提取液达到抗菌消炎的效果,猪皮的胶原蛋白能够提高缝合线与人体的相容性,具有良好的可降解性和抗菌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吸收抗菌缝合线的制备方法,属于医用生物材料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医疗技术和纺织工程的不断进步,纺织品材料在医疗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医用手术缝合线是最常见的外科移植类生物医用纺织品,广泛应用于各类外科手术中,用以缝合伤口,联结组织和结扎血管。近年来其他伤口闭合技术,如夹子、钉子或组织粘合剂等也在不断发展,但缝合线仍然是大多数手术中伤口闭合的主要选择。
缝合线根据生物降解性能可分为可吸收缝合线和不可吸收缝合线。可吸收缝合线一般应用于腹部、眼科等手术切口的缝合,是由于其在生物组织中支撑强度优良,吸收时间合适,缝合后能慢慢和组织相溶,此过程不影响伤口的正常愈合,在身体组织内可以降解成为可溶性产物,通常在2-6个月后消失,支撑时间较短,比如天然的羊肠线,胶原线,合成材料的有聚乙烯醇纤维、聚乙交酯纤维、聚对二氧环己酯纤维、聚己内酯纤维、聚乳酸纤维等。
不可吸收缝合线在体内不降解,支撑时间较长,但长时间作为身体异物留在组织中,容易引起组织感染,此类线有丝、聚酰胺、聚酯、聚丙烯及金属缝合线等。经缝合的伤口很容易受到机体周围环境中细菌的感染,表现为切口处出现或渗出脓性分泌物,或出现蜂窝组织炎的红斑区域,患者的伤口处会出现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或是在碰触的情况下存在有压痛感,同时伴随有组织水肿,红斑区域扩大趋势等现象。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医疗服务的安全性越来越关注。手术切口缝合的周围环境中常常存在有各种各样的细菌,而普通的外科手术缝合线对细菌又没有抑菌作用,这直接影响了伤口的有效愈合,进而威胁人类的健康。理想的生物可吸收缝合线应满足以下一些条件:纤维柔韧性好,打结强度高,结扎时操作方便,持结性能良好;在体内能保持一定时间的强度,在体液环境中不会变形,伤口愈合后被吸收;生物相容性好,不致因异物反应而发生炎症;产品质量稳定可靠、保存方便,能够对其进行彻底的消毒杀菌处理。
目前的抗菌缝合线普遍存在或分别存在价格昂贵、抗菌谱不广、抗菌持续时间短、操作复杂、有毒对人体有害、与组织不相容等问题。因此,研发具有抗菌性能且生物相容性良好的医用缝合线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今缝合线相容性较差抗菌能力弱的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吸收抗菌缝合线的制备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1)取六氟异丙醇和三氟乙酸混合均匀,得到溶液A;
(2)取新鲜仙人掌,将表面的刺带皮削去,得到无刺仙人掌,将无刺仙人掌切碎后置入去离子水中,蒸煮1h,过滤去除滤渣,得到溶液B;
(3)取新鲜猪皮,刮去猪毛和皮下油脂后置入40℃1mol/L碳酸钠溶液中,20min后将猪皮取出,用100g40℃去离子水冲洗3~5次,得到预处理猪皮;
(4)取冰醋酸、氢氧化钠和去离子水,混合均匀,得到溶液C,取氯化钠和0.1mol/L盐酸溶液混合得到溶液D;
(5)取蛋白酶和预处理猪皮并浸泡在60℃溶液C中,搅拌混合30min,得到混合液,将混合液过滤,除去滤液,得到处理猪皮,用溶液D清洗处理猪皮,然后再用100g去离子水冲去残留溶液D,得到处理后猪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南建科药业有限公司,未经海南建科药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7862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