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杨梅人工林的固碳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80034.0 | 申请日: | 2018-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688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1 |
发明(设计)人: | 张勇;吴家森;傅伟军;蒋仲龙;吕爱华;王增;周本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中心;浙江农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17/00 | 分类号: | A01G17/00;A01G22/40;A01G13/02 |
代理公司: | 安化县梅山专利事务所 43005 | 代理人: | 夏赞希 |
地址: | 31002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杨梅 人工林 秸秆 固碳 杨梅林 土壤有机碳 覆盖 绿豆 套种 林地选择 双重作用 草本层 生物量 植被层 林龄 坡度 果实 | ||
本发明属于人工林固碳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提高杨梅人工林的固碳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林地选择:选择坡度小于25度、密度为525~675株/公顷、林龄为3~25年生的杨梅人工林;步骤B、覆盖秸秆:将秸秆于第一年11月上旬覆盖在选取的杨梅林覆盖范围内;步骤C、揭去秸秆;步骤D、杨梅林大绿豆套种。本发明在杨梅人工林中覆盖秸秆,并且在秸秆揭去之后套种大绿豆,通过双重作用提高杨梅林草本层生物量碳和土壤有机碳贮量,同时也明显提高了杨梅果实的品质,杨梅林下植被层的固碳能力明显提高,有效防止土壤有机碳流失。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人工林固碳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提高杨梅人工林的固碳方法。
背景技术
杨梅是中国亚热带的重要果树,种植面积达150万公顷,果实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深受人们喜爱。但由于过度经营,造成林下灌木层、草本层消失殆尽,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杨梅林下植被层的固碳能力明显下降,土壤有机碳流失,严重破坏了杨梅人工林的固碳能力及其它森林功能的发挥。因此,提升杨梅人工林固碳能力的关键技术,为应对全球碳交易提供技术贮备和最大限度提升杨梅人工林的固碳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的杨梅人工林固碳技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传统的杨梅人工林在固碳方面存在单一性,造成杨梅人工林有机碳贮量少,造成有机碳流失,使杨梅人工林的果实品质低,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提高杨梅人工林的固碳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提高杨梅人工林的固碳方法,本发明在杨梅人工林中覆盖秸秆,并且在秸秆揭去之后套种大绿豆,通过双重作用提高杨梅林草本层生物量碳和土壤有机碳贮量,同时也明显提高了杨梅果实的品质,杨梅林下植被层的固碳能力明显提高,有效防止土壤有机碳流失。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提高杨梅人工林的固碳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林地选择:选择坡度小于25度、密度为525~675株/公顷、林龄为3~25年生的杨梅人工林;
步骤B、覆盖秸秆:将秸秆于第一年11月上旬覆盖在选取的杨梅林覆盖范围内;其中,
1)、秸秆选取:选取水稻、小麦及其它易获的植物秸秆作为覆盖材料;
2)、覆盖范围:以杨梅主干为中心,向外扩展至杨梅树冠滴水线为覆盖范围进行覆盖;
3)、覆盖厚度和重量:秸秆覆盖厚度为8~10cm,秸秆覆盖重量为5.0~7.5公斤/株;
步骤C、揭去秸秆:于第二年3月初,春季气温回升稳定后揭开覆盖物,将覆盖物置于林间空地,翻垦入土,翻垦深度为15~20cm,避免挖伤杨梅根系;
步骤D、杨梅林套种大绿豆:
1)、播种:在步骤A的杨梅林地中,进行两次大绿豆的种植,第一、二次播种时间分别为4月下旬~5月初和7月下旬,在杨梅行间、株间均种植两行大绿豆,以条沟状种植;种植穴间距为30~40cm,种植穴深度5-8cm,每一种植穴播种2~3粒大绿豆种子,播种后覆一层薄土;
2)、压青与深翻:第一、二次压青时间分别为7月上旬和9月下旬,待大绿豆开花结嫩角时齐地进行地上部分收割,并将其切割成10~15cm,而后将大绿豆收割的地上部分深翻入土,深翻深度为10~15cm。
具体的,所述步骤D中播种的大绿豆采用主管部门审定后的商品用种子,并采用当年制作的新种子,有利于大绿豆的生根发芽。
具体的,所述步骤C中的气温回升稳定的温度为10℃,防止温度过低使杨梅林覆盖部分受到损害。
具体的,所述步骤D中的播种后覆一层薄土,覆土厚度为2~3cm,要求颗粒均匀、疏松、土粒大小为5~10mm,从而有利于大绿豆的生长,使播种的大绿豆生长的更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中心;浙江农林大学,未经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中心;浙江农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8003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