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韭籽多肽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83133.4 | 申请日: | 2018-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554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1 |
发明(设计)人: | 孙婕;尹国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城建学院 |
主分类号: | C12P21/00 | 分类号: | C12P21/00;C12R1/125 |
代理公司: | 苏州翔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1 | 代理人: | 王华 |
地址: | 467000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韭籽 枯草芽孢杆菌 液体培养基 多肽 接种 发酵底物 溶解液 制备 试管斜面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 蒸馏水混合 复壮 冻干菌粉 发酵培养 恒温摇床 菌种接种 食用安全 锥形瓶 灭菌 试管 混匀 摇床 溶解 容纳 | ||
一种韭籽多肽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第一步:用液体培养基将枯草芽孢杆菌冻干菌粉溶解得到溶解液,然后将所述溶解液转移至一容纳有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混匀后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然后置于培养箱内培养,接着将枯草芽孢杆菌接种到试管斜面培养基,进行复壮两代;第二步:将第一步得到的菌种接种到装有液体培养基的锥形瓶内,然后置于恒温摇床上进行培养;第三步:将韭籽粕、蒸馏水混合均匀后经灭菌得到发酵底物,然后将第二步培养得到的枯草芽孢杆菌接种到所述发酵底物,于28~32℃的摇床上发酵培养45~50小时。本发明制得的韭籽多肽具有口感好、食用安全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韭籽多肽的制备方法,属于农产品深加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1世纪是生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生物行业的研究发展日益壮大。植物多肽的研究就成为了一个热门的领域。研究发现植物中多肽的种类非常丰富,例如:环肽、糖肽、活性寡肽等,研究并证明植物多肽具有明显的生理活性。不仅能够调节人体的生理代谢,还具有促进消化吸收、增强免疫、激素调节、杀死病毒、降低血压、减少血脂等作用,而且食用起来非常安全,故成为当前国际食品界最热门的、极具前景的研究因子。
多肽的制取有很多种方法,以前常采用酸水解,生产工艺简单易行,但却会破坏多肽中的氨基酸,目前很少应用;化学合成法合成活性肽需要采用液相或者固相合成法来制取,但其操作成本较高、还会残留难以去除的副产物等;酶法生产活性肽是目前生产活性肽应用最多的一种方法。而且随着微生物的研究发展,利用微生物发酵法产酶来制备多肽不仅得到的产品安全性高,且制取条件温和,水解控制简单,还能够定位生产特定的肽。余勃等利用菌株Bacillus subtilis SHZ发酵豆粕制取大豆多肽的研究表明,利用微生物发酵法产酶制取的大豆多肽具有口感好、食用安全等优点。
韭菜籽是韭菜的种子,该种子不仅成分组成丰富,而且某些成分还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目前国内外对韭菜籽的研究比较少,但我国作为韭菜种子产量居首的国家,更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对韭菜籽进行大量的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韭籽多肽的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韭籽多肽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第一步:用液体培养基将枯草芽孢杆菌冻干菌粉溶解得到溶解液,然后将所述溶解液转移至一容纳有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混匀后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然后置于培养箱内培养,接着将枯草芽孢杆菌接种到试管斜面培养基,进行复壮两代;
第二步:将第一步得到的菌种接种到装有液体培养基的锥形瓶内,然后置于恒温摇床上进行培养;
第三步:对韭籽粕乳化液灭菌得到发酵底物,然后将第二步培养得到的枯草芽孢杆菌接种到所述发酵底物,于28~32℃的摇床上发酵培养45~50小时;所述韭籽粕乳化液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S1、超高压灭酶处理
将韭籽粕真空包装后置于超高压设备中,在5-30℃温度下,以水为压媒,采用400-450MPa超高压处理,保压时间10-15min;
S2、真空研磨
将超高压处理后的韭籽粕真空研磨粉碎至细度为60-80目,得到韭籽粕粉;
S3、乳化加工
将55~65重量份的水、30~40重量份的韭籽粕粉、3~7重量份的乳化剂混合后,置于冰水浴中,用高剪切乳化机乳化5-8min,得到韭籽粕粗乳化液;然后将粗乳化液经过压力25-35MPa的高压均质循环加工3-5次,得到韭籽粕乳化液。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发酵底物的pH值为7.26;枯草芽孢杆菌的接种量为4.8%;韭籽粕的质量浓度为5.01%;第三步的发酵培养时间为48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城建学院,未经河南城建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8313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