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茶渣膳食纤维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85978.7 | 申请日: | 2018-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435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1 |
发明(设计)人: | 杨军国;王丽丽;陈林;宋振硕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23L33/22 | 分类号: | A23L33/22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博深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4 | 代理人: | 林志峥 |
地址: | 355000***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合溶液 茶渣 滤渣 不溶性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 食用乙醇 体积分数 料液比 体积比 浸提 制备 氢氧化钠溶液 脱色 茶渣过滤 过氧化氢 生产效率 生化分离 溶胀力 水混合 得率 水力 过滤 | ||
本发明涉及生化分离纯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茶渣膳食纤维的制备方法。其包括:步骤1、将一定体积分数的食用乙醇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配制成第一混合溶液,二者体积比为1:0.5~2.5,按照1:5~30的料液比在茶渣中加入第一混合溶液浸提茶渣;步骤2、浸提完成的茶渣过滤得第一滤渣,用水洗至pH为中性,将一定体积分数的食用乙醇、过氧化氢和水混合配制成第二混合溶液,三者体积比为2~4:1:1~5,按照1:5~15的料液比在第一滤渣中加入第二混合溶液脱色,过滤,滤渣即为不溶性膳食纤维。采用本发明制得的不溶性膳食纤维,生产效率高,得率≥20%、产品持水力≥8g/g、溶胀力≥10mL/g。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化分离纯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茶渣膳食纤维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膳食纤维是指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多糖类碳水化合物和木质素的总称,曾一度被认为是一种“无营养物质”。研究表明,膳食纤维具有预防肠癌、调节肠道菌群、降血糖、控制体重等多种功能,并被营养学界补充认定为第七类营养素。根据水溶性的不同,膳食纤维分为可溶性膳食纤维和不溶性膳食纤维两类,生理作用各不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精细化程度愈来愈高,动物性食物所占比例亦大为增加,从而导致膳食纤维的摄取量明显降低。由此,“现代文明病”,诸如肥胖症、糖尿病、高血脂症,以及一些与膳食纤维摄入过少有关的疾病,如肠癌、便秘、肠道息肉等发病率日渐增高,膳食纤维的提取及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茶叶为山茶目双子叶植物,药用价值历史悠久,富含多种药理活性成分。近年来,基本形成了以功能成分(茶多酚/儿茶素类、茶色素、茶多糖、咖啡碱等)和有效组分(速溶茶和茶浓缩汁)开发为主的茶叶深加工体系,年可利用15万吨左右的茶叶原料,占我国茶叶产业综合规模的1/3,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开发过后的茶渣量大且难以处理,成为茶叶深加工领域犹待解决的问题。在速溶茶及浓缩汁加工中,茶叶经水相提取后,茶渣中尚富含有20%左右的不溶性膳食纤维,因此,从茶渣中提取制备不溶性膳食纤维,将进一步提升茶渣的附加产值,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目前,不溶性膳食纤维的主要提取方法为酸碱法,产品得率低,色泽较深。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生产效率高、产品持水力和溶胀性显著提高的茶渣膳食纤维的制备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茶渣膳食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浓度为95%食用乙醇和1.0~4.0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配制成第一混合溶液,所述食用乙醇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比为1:0.5~2.5,按照1:5~30的料液比在茶渣中加入第一混合溶液,在40~90℃的温度下浸提茶渣0.5~2.5h;
步骤2、将步骤1浸提完成的茶渣过滤得第一滤渣,第一滤渣用水洗至pH为中性,将浓度为95%的食用乙醇、30%过氧化氢和水混合配制成第二混合溶液,所述食用乙醇、过氧化氢和水的体积比为2~4:1:1~5,按照1:5~15的料液比在第一滤渣中加入第二混合溶液,在40~90℃的温度下脱色0.5~1.5h;
步骤3、将步骤2脱色完成的茶渣过滤得第二滤渣,第二滤渣用水洗至pH为中性即得不溶性膳食纤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的茶渣为各类茶叶原料经水相提取后的废料,利用碱-醇体系浸提和过氧化氢-醇体系脱色,采用碱-醇体系浸提进一步促使茶渣中内含物质成分的浸出,因为在氢氧化钠降解茶渣的同时,乙醇具有脱脂脱蛋白作用,使得茶渣中内含物成分在均相中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限度;过氧化氢加入乙醇后,在过氧化氢漂白脱色的同时,乙醇相更容易使其中的色素及其他成分浸出,进一步加快了反应速率,缩短了反应时间,本发明的碱解和脱色时间相比于现有技术显著缩短,成本低廉,不涉及有机溶剂的使用,符合当前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未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8597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