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从手机信令数据中提取高速列车乘客常住地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86908.3 | 申请日: | 2018-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762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1 |
发明(设计)人: | 钮心毅;李凯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6/29 | 分类号: | G06F16/29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律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290 | 代理人: | 叶凤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手机 数据 提取 高速 列车 乘客 住地 方法 | ||
一种从手机信令数据中提取高速列车乘客常住地的方法,涉及手机信令大数据挖掘技术领域。本方法包括:将手机信令原始数据排序、删除异常数据及去重后,合并短距离记录,计算不同位置停留时间得到停留表;在停留表基础上根据各用户子表及高铁站范围内基站判断和计算用户经过高铁站时间,结合高铁站之间距离,计算用户在高铁站之间平均速度,依据速度判断是否为高速列车乘客;在停留表基础上取高速列车乘客数据,计算乘客每晚居住地,根据当晚居住地出现频率识别用户常住地。本方法仅依据手机信令数据和公开的高铁站位置、距离数据识别在特定时间内通过乘坐高速铁路在特定高铁站上下车的乘客数量及上下车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手机信令大数据挖掘技术领域。
本发明高速列车是指在我国境内运行的动车组列车,包括平均运行速度大于250km/h普通动车组列车(D字头列车)和高速动车组列车(G字头列车)以及运行速度大于200km/h的城际动车组列车(C字头列车)。
背景技术
当前铁路交通部门掌握了铁路客流数据,但是客流数据不包含乘客来源地,亦无法分辨通过某高铁站乘坐高速列车的乘客是就近通过该高铁站乘坐高铁还是在此高铁站中转。对于这部分信息的缺乏,铁路交通部门无法获得高速列车客源情况,城市管理部门亦无法获得高铁站实际服务范围,评估高铁站建设和选址成效。
当前还没有从手机数据中提取特定出行方式用户的日常空间活动属性的同类技术。利用手机数据划分用户出行方式,已有技术有从手机数据中识别用户轨迹,划分长距离出行用户交通方式,也有从手机数据中提取跨城轨迹,判断出行交通方式,未有针对高速列车及特定高铁站提取特定交通方式出行,测算乘客在高铁行程以外的其他属性的技术。
在已有用户日常空间活动属性提取的同类技术中,有从手机数据中识别居住地的方法,用以识别用户常住地,但尚无对含常住地用户的交通方式识别的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1)仅使用手机信令数据,根据手机用户个体轨迹特征识别出使用高速列车出行及特定车次的用户,排除途径和短暂停留高铁站、高铁沿线的用户。
(2)同时识别出使用高速列车出行的用户的常住地。
(3)用户常住地位置精确到移动通信基站,无需其他空间单元。
最终实现:
输入2个高铁站A和B及某一时间段,在手机信令数据集中识别出乘坐通过高速列车出行并在AB两个高铁站上下车的用户数量及其常住地位置(以基站位置代表),同时得到用户上下车时间。
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技术方案概括为:将手机信令原始数据排序、删除异常数据及去重后,合并短距离记录,计算不同位置停留时间得到停留表。在停留表基础上根据各用户子表及高铁站范围内基站判断和计算用户经过高铁站时间,结合高铁站之间距离,计算用户在高铁站之间平均速度,依据速度判断是否为高速列车乘客。在停留表基础上取高速列车乘客数据,计算乘客每晚居住地,根据当晚居住地出现频率识别用户常住地。
本发明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以下3个方面:
(1)仅依据手机信令数据和公开的高铁站位置、距离数据识别在特定时间内通过乘坐高速铁路在特定高铁站上下车的乘客数量及上下车时间,亦可识别特定车次高速列车或某几车次高速列车的乘客数量及上下车时间。
(2)仅依据手机信令数据能识别特定用户数据集中用户的当晚居住地和常住地,当晚居住地计算在短距离合并后的基础上以夜间最长停留时间位置为居住地,准确性提高。
(3)建立出行方式——日常空间活动属性之间联系,得到特定高铁站之间以高速铁路出行的人群数量、上下车时间以及乘客的居住地分布。
本发明技术的应用价值主要在以下3个方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8690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