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聚苯乙烯荧光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86915.3 | 申请日: | 2018-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376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5 |
发明(设计)人: | 葛秀龙;欧阳云;叶肖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莱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K11/06 | 分类号: | C09K11/06;G01N33/533;G01N33/543;G01N33/58;G01N33/68 |
代理公司: | 杭州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黎双华 |
地址: | 310052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长河街***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苯乙烯荧光微球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激发光 聚苯乙烯微球 荧光共振能量 荧光材料 荧光信号 罗丹明B 尼罗蓝A 发射光 包埋 辛酯 制备 样本 传递 检测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聚苯乙烯荧光微球,利用罗丹明B正辛酯和尼罗蓝A两种荧光材料共同包埋在聚苯乙烯微球中,通过荧光共振能量传递,达到延长斯托克顿位移的目的,更容易区分激发光和发射光,可降低激发光对检测的干扰以及样本中荧光信号的干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联聚合物与荧光物质包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聚苯乙烯荧光微球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荧光微球是直径在纳米至微米级(0.01~10μm)范围内负载有荧光物质的固体微粒,受外界能量刺激能激发出荧光。聚苯乙烯荧光微球以其单分散性良好、光学性质稳定、表面官能团丰富等特点而在细胞标记、药物高通量筛选、免疫分析、标准计量等方面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中的一项重要应用是基于荧光微球的免疫分析及快速诊断。
聚苯乙烯荧光微球以其单分散性良好、光学性质稳定、表面官能团丰富等特点而在细胞标记、药物高通量筛选、免疫分析、标准计量等方面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中的一项重要应用是基于荧光微球的免疫分析及快速诊断。
传统的荧光微球由于斯托克顿位移偏小,荧光激发和发射波峰差大都在50nm以内,对检测区分激发光和发射光带来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聚苯乙烯荧光微球,利用两种荧光材料共同包埋在聚苯乙烯微球中,通过荧光共振能量传递,达到延长斯托克顿位移的目的,更容易区分激发光和发射光,可降低激发光对检测的干扰以及样本中荧光信号的干扰。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聚苯乙烯荧光微球,其特征在于,在单分散羧基聚苯乙烯微球内同时包覆罗丹明B正辛酯和尼罗蓝A。
进一步地,罗丹明B正辛酯和尼罗蓝A的重量比为1∶1。
所述单分散羧基聚苯乙烯微球直径优选为3μm。可选用Merck商业化羧基修饰白色聚苯乙烯微球作为荧光微球的母体。Merck的白色聚苯乙烯微球具有粒径均一(CV,1%)、分散性好、化学性质稳定,物理结构稳定的特点,是用于制备荧光微球的理想载体。
所述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聚苯乙烯荧光微球的激发光波长为456~495nm,荧光发射光波长为550~660nm。
罗丹明B 正辛酯2-(6-Amino-3-imino-3H-xanthen-9-yl)benzoic acid methylester,性状:深红色结晶或红棕色粉末;熔点:210-211℃,密度:0.79 g/mL at 20 °C 闪点: 12 °C。易溶于水、乙醇,微溶于丙酮、氯仿、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水溶液为蓝红色,稀释后有强烈荧光,醇溶液为红色荧光;激发波长515~565nm,发射波长550~660nm。
尼罗蓝A (Nile Blue A),又称耐尔蓝,是尼罗蓝盐酸盐,为绿色结晶性粉末,具有金属光泽。溶于热水,微溶于冷水和乙醉。用作酸碱指示剂,变色范围pH值10.1~11.1,常用于配制酸碱棍合指示剂。尼罗蓝 A也是一种荧光物质,其激发波长为456~495 nm,发射波长为515~555nm。
本发明用两种荧光物质罗丹明B正辛酯与尼罗蓝A,尼罗蓝A的激发波长为456~495 nm,发射波长为515~555 nm,罗丹明B正辛酯激发波长 515~565nm,发射波长550~660nm。尼罗蓝A的发射波长正好落在罗丹明 B正辛酯激发波长范围。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聚苯乙烯荧光微球是利用两个荧光材料共同包埋在聚苯乙烯微球中,通过荧光共振能量传递,延长了斯托克顿位移,更容易区分激发光和发射光,可降低激发光对检测的干扰以及样本中荧光信号的干扰。本发明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聚苯乙烯荧光微球,激发光波长变为456~495nm,荧光发射光波长变为550~660 nm。激发和发射波长无重叠区域,显著提升了两种光的可分辨性,利于发射光检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莱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杭州莱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8691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