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强度防辐射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98028.8 | 申请日: | 2018-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701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2 |
发明(设计)人: | 陈琪峰;蒋东明;赵金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琪峰 |
主分类号: | C08L63/00 | 分类号: | C08L63/00;C08L23/12;C08L97/02;C08K13/02;C08K3/08;C08K5/5425;C08K3/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000 江苏省常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植物纤维 树脂复合材料 防辐射 稻壳 反应固体 反应乳液 树脂材料 有机硅烷 银离子 制备 秸秆 植物纤维表面 制备技术领域 防辐射材料 防辐射性能 混合反应 加热混合 力学性能 汽爆处理 有机溶剂 氯化铁 水分子 树脂 管内 汽爆 修饰 嵌入 引入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强度防辐射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属于防辐射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本发明将稻壳与秸秆进行汽爆处理制得汽爆产物,再将其进行处理制得反应固体,将反应固体与有机硅烷、氯化铁以及其它有机溶剂混合反应制得反应乳液,最后将反应乳液与树脂以及其它试剂加热混合制得高强度防辐射树脂复合材料,本发明将水分子嵌入稻壳、秸秆中的植物纤维中,使植物纤维分离,随后对植物纤维进行修饰,再引入银离子,使植物纤维表面以及植物纤维管内具有丰富的银离子,有利于树脂材料防辐射性能的提高,同时有机硅烷有利于提高树脂材料的稳定性与力学性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强度防辐射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属于防辐射材料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通信产品,电器产品的应运而生,我们的生存空间无处不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场,可以产生大量自由基电荷,它们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我们的整个机体。继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之后,电磁辐射已成为我国第四污染源,恶化的电磁环境不仅对人们日常的通信、计算机、运输业和其它电子系统造成危害,而且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
电磁场以电磁波的形式传递电磁能量。目前,有效抑制电磁波的辐射、泄露、干扰和改善电磁环境,主要以反射型防电磁辐射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防辐射材料的研究越来越多,防辐射材料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防辐射材料除用作个人防护衣外,还在医用诊所、核电站、建筑及探测仪器仪表等领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传统的X射线和γ射线屏蔽材料一般选用混凝土、水泥、铅板等具有较高密度的物质,后来逐步开发生产了一系列以铅或铅的化合物为填料的有机或无机高分子材料,如铅玻璃、铅橡胶、树脂/纳米铅复合材料等,满足了当时的需要。但是铅固有的毒性以及较高的密度限制了这类材料的应用和发展,所以不含铅的防辐射材料亟待发展。
目前,市场上的防辐射材料一般采用金属混纺纤维或镀金属纤维长丝,经过纺织或编制成型,效果比较硬挺,具有一定的透气性,包括孕妇服装,一般防辐射服屏蔽值在20~40DB之间;有的采用喷涂和镀膜工艺后处理,使金属颗粒附着在纺织表层或原料纤维的表层,这种防辐射服金属颗粒易剥落,透气性非常差,不能洗涤和揉搓,使用时间久了屏蔽值会下降,容易造成皮肤过敏等副作用,这种防辐射服也不适合直接与人体接触,且现有的防辐射材料无抗菌功能,因此急需一种能够有效的防辐射,且具有抗菌功能的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目前防辐射树脂复合材料防辐射性能差,金属成分易脱落,同时针对防辐射树脂复合材料韧性差,易断裂的缺陷,提供了一种高强度防辐射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强度防辐射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制备步骤为:
(1)将稻壳与秸秆按质量比1:3投入蒸汽爆破罐中,向蒸汽爆破罐中输送水蒸气,升高罐内温度和气压,密封蒸汽爆破罐,恒温恒压静置30~40min,打开蒸汽爆破罐罐口,将罐中产物倒入烧杯中,自然冷却至室温制得汽爆产物;
(2)将盐酸倒入上述烧杯中浸渍汽爆产物,常温下静置30~40min后过滤得到滤饼,用蒸馏水清洗滤饼3~5次后制得反应产物,按重量份数计,称取7~9份反应产物、2~3份柠檬酸晶体颗粒和19~22份氯化钠溶液投入三口烧瓶中,将三口烧瓶置于超声振荡仪中超声振荡,得到混合分散液;
(3)向上述三口烧瓶中滴加混合分散液质量5~8%的硝酸银溶液,用搅拌器在搅拌,搅拌后过滤得到滤渣,将滤渣置于烘箱中干燥,得到反应固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琪峰,未经陈琪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9802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