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稠油油藏的降粘驱油剂及驱油体系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98384.X | 申请日: | 2018-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357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3 |
发明(设计)人: | 曹绪龙;秦冰;石静;高敏;祝仰文;乔富林;于群;江建林;王红艳;潘斌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9K8/584 | 分类号: | C09K8/584 |
代理公司: | 济南日新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24 | 代理人: | 刘亚宁 |
地址: | 257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油油 降粘驱油剂 体系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稠油油藏的降粘驱油剂,由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型低聚表面活性剂、C1~C6的有机小分子醇和水组成。所述阳离子型低聚表面活性剂,选自式(I)中结构式所示的化合物,其中,R为C4~C18的烷基;X选自F‑、Cl‑、Br‑、I‑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稠油油藏的降粘驱油剂‑聚合物体系,由降粘驱油剂、分子量在800万~2000万的聚丙烯酰胺和水组成。本发明的降粘驱油剂能够显著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对稠油具有较好的降粘及乳化作用;本发明的降粘驱油剂‑聚合物体系,能够改善水油流度比,大幅降低稠油在岩石孔隙中的粘滞力,可有效提高驱油效率,提高稠油的采收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稠油油藏的降粘驱油剂及驱油体系,具体涉及一种含有特定阳离子型低聚表面活性剂的降粘驱油剂及驱油体系。
背景技术
随着石油需求量不断升高,以往认为没有开采价值的边际重油和沥青储层成为具有经济价值的有效资源。稠油中含有较多胶质和沥青质,粘度大,流动性差,开采难度大,采收率较低。
聚合物驱是一种常用的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的开采技术手段,该技术是通过聚合物溶解在水中来提高水相粘度,从而降低流度比,增加水驱波及系数。虽然聚合物驱对常规原油油藏有显著增油效果,但对粘度较高的稠油油藏驱油效果较差。表面活性剂常常与聚合物复配使用形成二元复合驱,作用原理是利用表面活性剂的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作用,进一步提高水驱效率。开发高效驱油剂的关键是开发与聚合物配伍性能和界面性能均优良的表面活性剂。目前驱油常用表面活性剂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或阴-非离子复配表面活性剂,但在使用时往往需加入助剂碱,以期达到超低油水界面张力。此外,对于粘滞力较强的稠油,现有体系界面张力的降低程度往往不足以产生足够动力使剩余油从岩层空隙中驱出。
目前,现有专利申请公开了几种用于稠油油藏的聚合物/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例如:
CN107365574A公开了一种用于普通稠油油藏的降粘驱油剂,由烷基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酯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有机溶剂、氯化钠和水组成。使用时将此降粘驱油剂与聚丙烯酰胺聚合物复合形成驱油体系,适用于油藏温度不高于85℃,地层水矿化度低于50000mg/L,钙镁离子浓度低于2000mg/L,地下原油粘度150~1000mPa·s的普通稠油油藏,具有较好的降低原油粘度和提高采收率的能力。
CN107365575A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稠油油藏的降粘驱油剂及驱油体系,降粘驱油剂由非离子型/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酯类化合物、润湿剂和水组成,与聚丙烯酰胺聚合物复配使用时,适用于地层粘度达到200mPa·s以上的胜利稠油油藏,可有效提高稠油采收率17.6%~21.6%。
上述这些驱油体系采用的均是常规型阴离子或非离子或二者复配型表面活性剂,为了实现超低界面张力降粘驱油剂,表面活性剂用量往往较大,而且现有体系抗钙镁离子的能力比较差,在稠油油藏应用中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稠油油藏的降粘驱油剂,及降粘驱油剂-聚合物体系,可有效提高稠油的采收率,且抗盐性高(含钙镁离子),表面活性剂用量低,成本低,使用时无需加碱。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适用于稠油油藏的降粘驱油剂,由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型低聚表面活性剂、C1~C6的有机小分子醇和水组成,其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占15%~50%,阳离子型低聚表面活性剂占2%~10%,有机小分子醇占5%~10%,余量为水,按重量份计。
所述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选自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和/或烷基醇聚氧乙烯基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9838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