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镀污泥制备的黑色微晶玻璃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99845.5 | 申请日: | 2018-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202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8 |
发明(设计)人: | 盛嘉伟;孙青;严俊;张俭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温州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3C10/00 | 分类号: | C03C10/00;C03C4/02;C03C6/04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陈华 |
地址: | 325011 浙江省温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黑色微晶玻璃 制备 电镀污泥 着色剂 色差 重金属元素 二氧化硅 原料配方 原料制备 碳酸钠 氧化锌 致密性 重量份 晶化 滤出 硼砂 熔融 力学 改进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镀污泥制备的黑色微晶玻璃及其制备方法,黑色微晶玻璃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电镀污泥25‑35份;碳酸钠20‑35份;硼砂15‑35份;二氧化硅0‑15份;氧化锌0‑5份;着色剂0.2‑5份。本发明通过对原料配方进行改进,能够在较低的熔融温度和晶化温度下进行制备,还可以提高黑色微晶玻璃的致密性和力学强度,稳定黑色微晶玻璃的晶相和色差,防止各种重金属元素的滤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黑色微晶玻璃的制备,具体涉及一种电镀污泥制备的黑色微晶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电镀污泥是电镀废水经无害化处理后得到的产物,由于电镀废水污泥吸附或沉淀了电镀废水中50-80%的有害重金属,被列为国家危险废物(《国家危险废物名录》HW17、HW21类),且这些重金属性质不稳定,容易以离子的形式进入到水体,污染环境、危害生物。目前我国电镀行业规模大,年均电镀污泥排放量达千万吨,当前污泥处理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因此电镀污泥的资源化技术开发至关重要。
微晶玻璃是一种新型陶瓷材料,其性能优于普通陶瓷或玻璃,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机械及生活等各个领域,黑色微晶玻璃是微晶玻璃中的一个特色品种,而黑色微晶玻璃的制备需要加入化工原料(结晶金属氧化物)如Fe2O3、Cr2O3、NiO、TiO2等成分作为晶核或着色剂,这使得微晶玻璃的制备成本过高。而电镀污泥中的成分恰好可提供用于黑色微晶玻璃促晶核产生的多晶种,电镀污泥可以实现资源化。
近年来,采用电镀污泥制备微晶玻璃的研究相对较少,它主要是借助熔融废玻璃作基础玻璃配方,如中国发明专利名称为“一种危险固废制备微晶玻璃的方法”,专利号为:ZL201410783923.9,该文献按危固添加量20.0wt.%-60.0wt.%,余量为废玻璃、石英砂和石灰石中的一种或两种,置于1550℃进行熔化、950℃进行晶化,可以制得微晶玻璃。该制备工艺中熔融温度达到1500℃,加重了部分重金属在高温下的挥发。此外,由于电镀污泥中成分复杂、含量波动大,而黑色微晶玻璃对色彩色差、力学性能都有较高的要求,该工艺对制备黑色微晶玻璃的适应性不足。
另外,在传统的微晶玻璃制备过程中,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 101857367A),熔制温度一般高达1500℃,不仅会耗费大量的能源资源,而且加重了部分重金属在高温下的挥发,造成了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其次,若原料配方不适、方法不当,还会导致制备的微晶玻璃颜色不一、色差较大,因此开发低温下电镀污泥制备黑色微晶玻璃的原料配方及制备方法具有环保价值和实用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电镀污泥制备的黑色微晶玻璃,通过对原料配方进行改进,能够在较低的熔融温度和晶化温度下进行制备,还可以提高黑色微晶玻璃的致密性和力学强度,稳定黑色微晶玻璃的晶相和色差,防止各种重金属元素的滤出。
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电镀污泥制备的黑色微晶玻璃,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
本发明中利用电镀污泥制备黑色微晶玻璃,电镀污泥中的Cr2O3、NiO、CuO等成分可提供用于黑色微晶玻璃促晶核产生的多晶种。本发明原料中引入碳酸钠和硼砂,与电镀污泥进行配合作用,降低制备过程中的熔融温度和晶化温度,避免了制备过程中电镀污泥中大量重金属废气的挥发。本发明原料中引入二氧化硅作骨架补充原料,可以提高黑色微晶玻璃的致密性和力学强度。本发明原料中引入氧化锌和着色剂,可以稳定黑色微晶玻璃的晶相和色差。上述原料制备的黑色微晶玻璃主晶相稳定,黑色微晶玻璃的结构和晶相特点有利于各种重金属元素的固结,防止其滤出而危害环境,表现具有较高力学性能和应用价值。
作为优选,所述电镀污泥制备的黑色微晶玻璃,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温州科学技术研究院,未经浙江工业大学温州科学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9984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