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流动安全实验循环系统的盲管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05523.7 | 申请日: | 2018-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386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2 |
发明(设计)人: | 宋永臣;刘哲源;赵佳飞;刘卫国;刘瑜;杨明军;李洋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10/00 | 分类号: | G01M10/00;G01N11/00;G01N13/00;F17D5/00 |
代理公司: | 大连智高专利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35 | 代理人: | 李猛 |
地址: | 116023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流动 安全 实验 循环系统 装置 | ||
一种应用于流动安全实验循环系统的盲管装置,属于管道流动安全控制技术领域。包括可视管A、不锈钢三通管、不锈钢弯管、可视管B;所述可视管A安装在不锈钢三通管干路的一端,不锈钢三通管干路的另一端连接不锈钢弯管,不锈钢三通管支路连接可视管B。本发明可实现低温高压实验条件下,对循环管路模拟的海底输送管道支流管道盲区部位的水合物生成聚集堵塞过程进行可视化监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道流动安全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流动安全实验循环系统的盲管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消耗问题,油气田的开发由陆地环境逐渐转向了深水环境,因此对深水环境下的油气田开发及输运进行相关实验研究至关重要。目前,世界各国对流动安全保障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时在实验条件下搭建了许多循环管路,但在实验条件下搭建的管路与实际深水油气输运管道差别很大,实际铺设管路考虑到地形问题经常会有管道输送的低洼处或者有支流管道的铺设,因此,对这些部位的水合物生成聚集堵塞方面的研究需要采用特殊设计的管路,因此急需一种可以实现对管路盲区进行可视化监测,为流动安全保障问题提供更为系统全面的实验支持的管路。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实验管路无法模拟海底输送管道低洼处、支流管道盲区,并对流动死区的水合物孕育、生长、聚集机理进行实验研究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于流动安全实验循环系统的盲管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应用于流动安全实验循环系统的盲管装置,包括可视管A、不锈钢三通管、不锈钢弯管、可视管B;所述可视管A安装在不锈钢三通管干路的一端,不锈钢三通管干路的另一端连接不锈钢弯管,不锈钢三通管支路连接可视管B。
进一步的,所述不锈钢三通管的干路设置旋转接头,旋转接头的外径尺寸介于干路的外径尺寸与内径尺寸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可视管A一端连接密封法兰C,不锈钢三通管干路一端的旋转接头伸入密封法兰A,旋转接头与密封法兰A之间设置支撑带、O形密封圈A和U形密封圈A,密封法兰A与密封法兰C对接。
进一步的,所述不锈钢弯管一端连接钢管法兰,不锈钢三通管干路另一端的旋转接头伸入密封法兰B,密封法兰B与旋转接头之间设置支撑带、O形密封圈A和U形密封圈A,密封法兰B与钢管法兰对接,密封法兰B在与钢管法兰对接的一面上设置有O形密封圈C。
进一步的,所述不锈钢三通管上设置定位盘,定位盘上设置有多个定位孔,密封法兰B上设置定位架,定位架上有弹簧销组件,弹簧销组件通过定位孔连接定位盘与定位架。
进一步的,所述可视管B两端分别伸入顶盖法兰,下端的顶盖法兰连接不锈钢三通管支路,上端的顶盖法兰上设置排放阀与传感器接口,可视管B端面与顶盖法兰之间设置垫圈,可视管B外壁与顶盖法兰之间设置O形密封圈B和U形密封圈B,两个顶盖法兰之间设置护管,可视管B位于护管内,护管上设置观察窗。
进一步的,所述钢管法兰和密封法兰B通过U形卡槽A固定在固定支座B上,钢管法兰上设置传感器接口。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法兰A通过U形卡槽B固定在撬体上,密封法兰C通过U形卡槽C固定在撬体上,撬体安装在固定支座A上,密封法兰C上设置传感器接口。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可实现低温高压实验条件下,对循环管路模拟的海底输送管道支流管道盲区部位的水合物生成聚集堵塞过程进行可视化监测,并且具有一定的耐高压性和耐腐蚀性,同时其高透光率特性能够实现可视化观测;管道主体焊接有定位盘,定位盘开有定位孔并可以通过弹簧销组件进行360°的旋转定位,可实现全角度的支流管道实验现象监测;本发明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易于操作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0552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