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过远程监控数据判定电池故障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09971.4 | 申请日: | 2018-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615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1 |
发明(设计)人: | 杨思文;厉运杰;丁绍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8/10 | 分类号: | B60L58/10;B60L58/12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5 | 代理人: | 苗娟;金凯 |
地址: | 23001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过 远程 监控 数据 判定 电池 故障 方法 | ||
一种通过远程监控数据判定电池故障的方法,可以解决现有的电池故障判定及处理方法的过于笼统不够精准的技术问题。包括如下步骤:S101、获取电池组在整车运行过程中的远程监控数据;S102、基于所述远程监控数据将电池组各模块在充放电过程电压分布进行数据比较;S103、基于所述电池组的SOC‑OCV数据,进行容量的估算;S104、根据步骤102中数据比较结果以及步骤S103中的容量估算结果,结合整车运行公里数判定所述电池组中电池是否故障。本发明的通过远程监控数据判定电池故障的方法可以结合充电数据及车辆运行里程数判定电池维修方法,起到电池故障预判作用,减少电池包二次维修率,快速有效的解决维修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过远程监控数据判定电池故障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电动汽车运行,需要由单体电池以串并联方式进行连接后形成一个电池组满足车辆运行过程中动力的需求。而含有大量串、并联电池单体的电池包在制造过程中或使用中受到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会引起电池单体之间的差异,进而降低电池包的动力性能。车辆经过多次充放电循环首电池组容量会出现衰减。此时主要造成这种原因主要两个方面。一方面电池正常衰减,另一方面是电池组中的模块荷电状态 (SOC) 的不一致影响容量发挥造成容量衰减。
因此,目前主要根据电池组的单体压差来判定动力电池组故障。电池管理系统(BMS)仅能根据所采集到的电压不一致而上报电压过低或电压过高故障。但电池一致性在充放电末端体现更为明显,而用户在电池包电量较低使用极少,故未能及时判定电池故障及原因。所以不能有效指导后续的均衡工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通过远程监控数据判定电池故障的方法,可以解决现有的电池故障判定及处理方法的过于笼统不够精准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通过远程监控数据判定电池故障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1、获取电池组在整车运行过程中的远程监控数据;
S102、基于所述远程监控数据将电池组各模块在充放电过程电压分布进行数据比较;
S103、基于所述电池组的SOC-OCV数据,进行容量的估算;
S104、根据步骤102中数据比较结果以及步骤S103中的容量估算结果,结合整车运行公里数判定所述电池组中电池是否故障。
进一步的,所述远程监控数据中包括电池组总电压值、电池组中各模块在充放电过程中电压值及整车运行公里数。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02具体包括,
基于所述远程监控数据中电池组各模块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电压值,调取充电末端电压分布值、充电静置后电压分布及放电过程中总电压值最小时刻的电压分布值,并分别将电池组各模块在充放电过程电压分布进行数据比较。
进一步的,所述分别将电池组各模块在充放电过程电压分布进行数据比较,具体包括:
分别将电池组各模块在充电末端电压分布值以及该时刻总电压值进行计算得出该时刻的平均电压值V1;在放电过程中总电压值最小时刻的电压分布值以及该时刻总电压值进行计算得出该时刻的平均电压值V2进行数据比较,具体对比结果包括,
模块充电电压高于平均电压值V1且放电电压高于平均电压值V2判定模块SOC状态偏高;
模块充电电压低于平均电压值V1且放电电压低于平均电压值V2判定模块SOC状态偏低;
所述平均电压值,是指总电压除以模块的串联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未经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0997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