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减少蒸汽驱动船舶动力响应时间的自动盘车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14469.2 | 申请日: | 2018-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3493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8 |
发明(设计)人: | 冯喆;刘祥;李攸;盛杰;宋泽;陈硕;周阳;杨兆瀚;贾韧锋;安仲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3H21/02 | 分类号: | B63H21/02;B63H21/21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毕雅凤 |
地址: | 150036 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蒸汽驱动 自动盘 船舶动力 响应 船舶 持续时间控制 电动盘车装置 安全隐患 电动盘车 动力控制 动力系统 峰值转速 进汽阀门 逻辑运算 扭矩曲线 蒸汽输出 主轴扭矩 主轴转速 静扭矩 车阀 开度 预置 采集 驱动 | ||
一种减少蒸汽驱动船舶动力响应时间的自动盘车方法,属于蒸汽驱动船舶的动力控制领域。解决了现有电动盘车方法存在动力系统响应时间长和安全隐患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不通过电动盘车装置,直接通过预置的起车静扭矩、进汽阀门开度—蒸汽输出扭矩曲线,以及采集的主轴扭矩和主轴转速等参数进行逻辑运算,给蒸汽驱动船舶的主轴提供恰当的起车阀位,并将峰值转速和持续时间控制在最佳范围内的自动盘车方法,达到在减少蒸汽驱动船舶动力响应时间的目的。本发明主要用于驱动船舶自动盘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蒸汽驱动船舶的动力控制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目前大部分对动力系统响应时间有要求的大吨位船舶为蒸汽驱动形式,由于蒸汽驱动船舶冷态启动的准备时间较长,因此对动力响应时间有要求的大功率蒸汽驱动船舶在短时间停泊、锚泊时一般保持热态备航的状态,以便随时转入航行状态。目前我国已有两艘大吨位蒸汽驱动船舶下水投入使用。
我国目前的大吨位蒸汽驱动船舶仍采用传统的电动盘车方法,即将蒸汽轮机和减速器与螺旋桨脱开,将电动盘车装置与蒸汽轮机和减速器连接,然后启动电动盘车装置,由电动盘车装置带动减速器和蒸汽轮机旋转,达到电动盘车的目的。采用现有的电动盘车方法存在以下缺点:
1.动力系统响应时间长:采用传统的电动盘车方法,一个完整的“航行—备航—复航”过程,需要主机速关阀关闭—螺旋桨脱开--电动盘车装置接入--启动电动盘车装置—电动盘车装置脱开—螺旋桨接入—主机速关阀打开一系列的操作,整个动力系统的响应时间至少在5~10分钟。
2.存在安全隐患:传统的电动盘车方法,主机速关阀需要频繁关闭开启、盘车电动装置需要频繁接入脱开,增加了设备的动作次数和磨损,从而导致安全隐患。在实际应用中就出现过由于频繁动作导致速关阀内漏及电动盘车装置无法及时脱开,影响动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目前关于大吨位蒸汽驱动船舶的新的自动盘车方法目前尚未有任何报道,事实上,由于大吨位蒸汽驱动船舶是一种新型驱动形式,目前仅有两艘船舶采用此驱动形式,目前国内研究较少,也缺乏实际的使用和调试经验。申请人多年从事船舶动力控制方法的研究,并且在该两艘船舶的航行试验中进行了大量的动力系统的调试工作,在大吨位蒸汽驱动船舶的动力控制研究领域具有丰富的实际经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电动盘车方法存在动力系统响应时间长和安全隐患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减少蒸汽驱动船舶动力响应时间的自动盘车方法。
一种减少蒸汽驱动船舶动力响应时间的自动盘车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实时采集主轴转速Z,判断Z是否小于或等于Z1,判断结果为是,执行步骤二,结果为否,执行步骤四;
其中,Z1表示开阀到关阀转换时的转速判断阈值;
步骤二、获得目标阀位扭矩s+△s1,通过进汽阀门开度—蒸汽输出扭矩曲线f(q)得到,目标阀位扭矩s+△s1所对应的主机进汽阀门的目标开度y=f(s+△s1),其中,q=s+△s1,根据目标开度y=f(s+△s1)给主机进汽阀门下达开阀指令,执行步骤三;
其中,s表示起车静扭矩,q表示蒸汽输出扭矩变量,△s1表示起车预设扭矩与起车静扭矩s之差;
步骤三、获得扭矩阈值s+△s1-△s2,并实时采集主轴扭矩X,判断X是否小于或等于s+△s1-△s2,判断结果为是,进行快速开阀,使K=K1;判断结果为否,进行慢速开阀,使K=K2;
其中,△s2为开阀速率变化的临界扭矩与起车预设扭矩之差;
K表示启动盘车时的正车油动机目标进汽阀门开阀速率;
k1和K2均为开阀速率的预设值;
步骤四、使主机进汽阀门的目标开度y=0,启动盘车时的正车油动机目标进汽阀门开阀速率K=k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1446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由波浪能驱动的无人艇
- 下一篇:船舶电池电力推进系统及其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