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人脸识别系统及其扫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18902.X | 申请日: | 2018-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757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0 |
发明(设计)人: | 沈文江;周鹏;黄艳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V40/16 | 分类号: | G06V40/16;G06V10/147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铭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04 | 代理人: | 孙伟峰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识别 系统 及其 扫描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人脸识别系统及其扫描装置,所述扫描装置包括红外激光器、透镜以及扫描振镜。所述红外激光器用于发出红外激光;所述透镜用于将所述红外激光汇聚于所述扫描振镜上,使所述红外激光经过所述扫描振镜的反射后在被扫描对象的表面上形成光强分布均匀的扫描线;所述扫描振镜用于通过转动控制所述扫描线在被扫描对象的表面上进行移动,以生成用于检测被扫描对象的红外图像。所述扫描装置仅需设置所述透镜和扫描振镜,便可将所述红外激光器的红外激光投影到被扫描对象的表面上形成扫描线,相比于现有技术,其有着结构简易,体积较小,功耗较低以及检测精度较高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脸识别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人脸识别系统及其扫描装置。
背景技术
人脸识别技术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人脸的唯一性和不易伪造的优势为身份识别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人脸识别系统主要包括扫描装置、红外光接收单元和图像处理单元。扫描装置的红外光源发出红外光入射至人脸处以对人脸进行扫描,由于人脸的表面深度不一致,红外光会受到人脸形貌的影响而产生空间相位形变,红外光构成的红外光图像被红外光接收单元采集,传送至图像处理单元分析计算后获得人脸的三维信息。
常见的人脸识别系统中的扫描装置主要为以下几种:基于常用投影机的红外光点阵投影器、基于常用投影机的条纹投影器以及基于光学衍射元件的红外光点阵投影器,基于常用投影机的红外光点阵投影器和条纹投影器只需将普通投影机的中可见光光源替换成红外光源,然后将需要的红外光图案投射到人脸上即可,但两者有着采用的投影机作为扫描装置的光源组件过于复杂和光源组件的体积过大的缺点;而基于光学衍射元件的红外光点阵投影器是将红外激光器发出的光经过光学衍射元件后在人脸上形成大量点阵分布的红外光图案,点阵投影方式相对于条纹投影方式的检测精度较低,而且光学衍射元件相对容易发生老化。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人脸识别系统及其扫描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人脸识别系统的扫描装置,所述扫描装置包括红外激光器、透镜以及扫描振镜;所述红外激光器用于发出红外激光;所述透镜用于将所述红外激光汇聚于所述扫描振镜上,使所述红外激光经过所述扫描振镜的反射后在被扫描对象的表面扫描上形成光强分布均匀的扫描线;所述扫描振镜用于通过转动控制所述扫描线在被扫描对象的表面上进行移动,以生成用于检测被扫描对象的红外图像。
优选地,所述透镜包括朝向所述红外激光器的第一凸面和朝向所述扫描振镜的第二凸面,所述第一凸面为非球面,所述第二凸面为非球柱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凸面的曲率半径为1.0mm~1.5mm,所述第一凸面的非球面系数为-3.0~-3.5;所述第二凸面的曲率半径为0.5mm~1mm,所述第二凸面的非球面系数为-3.5~-4.5;所述第一凸面与所述第二凸面之间的距离为1.5~2mm,所述透镜的折射率为1.5~2。
优选地,所述扫描振镜处于初始位置时,所述透镜的主光轴与所述扫描振镜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45°。
优选地,所述扫描装置还包括控制芯片、设置于所述扫描振镜的转轴上的压阻传感器和比较器;所述控制芯片用于控制所述扫描振镜进行转动,且用于根据所述比较器提供的数字位置信号控制所述红外激光器发出的红外激光的光强;所述压阻传感器用于根据所述扫描振镜的转动位置输出对应的电压;所述比较器用于根据所述压阻传感器输出的电压产生所述数字位置信号。
优选地,所述压阻传感器包括第一电阻器、第二电阻器、第三电阻器和第四电阻器,其中,第一电阻器的第一端和第二电阻器的第一端连接且用于接收一恒定电压,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三电阻器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阻器的第二端与第四电阻器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电阻器的第二端和第四电阻器的第二端均电性接地,所述压阻传感器输出的电压为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和第二电阻器的第二端之间的电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1890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