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冷却RQL燃烧室头部的复合冷却装置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811121018.1 申请日: 2018-09-25
公开(公告)号: CN109210570A 公开(公告)日: 2019-01-15
发明(设计)人: 黄玥;沈倩;林志伟 申请(专利权)人: 厦门大学
主分类号: F23R3/04 分类号: F23R3/04;F23R3/42
代理公司: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00 代理人: 张素斌
地址: 361005 *** 国省代码: 福建;35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扰流柱 冲击孔板 燃烧室头部 冲击孔 端壁 复合冷却装置 复合冷却 旋流通道 冷却 高温工作环境 交错设置 冷却效率 进气量 淬熄 富油 贫油 外周 贯穿
【说明书】:

用于冷却RQL燃烧室头部的复合冷却装置,属于复合冷却领域,包括冲击孔板、扰流柱板和端壁;所述冲击孔板和扰流柱板上对应地开设有旋流通道,旋流通道的外周形成有端壁,所述冲击孔板和扰流柱板通过端壁连接;所述冲击孔板上分布有贯穿冲击孔板的冲击孔;所述扰流柱板朝向冲击孔板的一面分布有扰流柱,所述扰流柱与冲击孔交错设置;采用冲击孔和扰流柱的复合冷却方式,使得冷却效率高,可适应富油/淬熄/贫油燃烧室头部进气量少的条件,改善高温工作环境。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复合冷却领域,尤其涉及用于冷却RQL燃烧室头部的复合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国际民航组织不断提高对航空发动机污染排放的要求,2010年召开的CAEP/8标准的会议,针对不同压比、不同推力量级的发动机做出了不同的污染排放的规定。从CAEP/2到CAEP/8,对CO、UHC和颗粒状烟的要求基本没有变化,而对NOx排放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赵坚行.民用发动机污染排放及低污染燃烧技术发展趋势[J].航空动力学报,2008,23(6):986-996.)。目前,低污染燃烧技术主要有分级燃烧技术、贫油预混预蒸发(Lean Premixed Pre-vaporized,LPP)燃烧技术、富油/淬熄/贫油(Rich burn/Quick quench/Lean burn,RQL)燃烧技术和贫油直喷(Lean Direction Injection,LDI)燃烧技术等。其中RQL燃烧技术是一种新型低污染燃烧技术(李杰.先进低氮氧化物排放燃烧室技术分析[J].航空科学技术,2010(4):11-13.),它的原理是先使燃烧发生在头部富油区,此时含氧中间产物相对低温和低含量,NOx的形成过程有效地被限制,然后通过加入大量空气掺混淬熄,使燃烧快速转换到NOx生成量低的贫油状态,避开接近化学恰当比即NOx生成量高的区域,同时又保证了燃烧室出口CO和UHC的排放不至于过高,达到只降低NOx排放而不影响总燃烧效率的目的。

为保证RQL燃烧室头部为富油环境,头部进气量比常规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少,用于头部冷却的空气量相应减少,因此必须提高RQL燃烧室头部冷却效率以适应该结构的冷却气量。一般燃烧室头部采用冲击强化对流换热技术,冷却气通过头部转接段上的冲击孔冲击冷却挡溅盘,这种单一的冷却方式对空气的利用率比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提供用于冷却RQL燃烧室头部的复合冷却装置,采用冲击孔和扰流柱的复合冷却方式,使得冷却效率高,可适应RQL燃烧室头部进气量少的条件,改善高温工作环境。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用于冷却RQL燃烧室头部的复合冷却装置,包括冲击孔板和扰流柱板;所述冲击孔板和扰流柱板上对应地开设有旋流通道,旋流通道的外周形成有端壁,所述冲击孔板和扰流柱板通过端壁连接;所述冲击孔板上分布有贯穿冲击孔板的冲击孔;所述扰流柱板朝向冲击孔板的一面分布有扰流柱,所述扰流柱与冲击孔交错设置;扰流柱的一端与扰流柱板连接,扰流柱的另一端与冲击孔板相接。

本发明还包括头部转接段,所述头部转接段用于安装燃烧室头部的旋流器,头部转接段设于冲击孔板上且与旋流通道相对应。

所述扰流柱板的上下两端还设有引流挡板,所述引流挡板相对于扰流柱向外倾斜。

所述冲击孔板的周向截面形状为扇形。

所述冲击孔板为耐高温的陶瓷基复合材料制成的冲击孔板;所述扰流柱板为耐高温的陶瓷基复合材料制成的扰流柱板。

所述冲击孔的直径为0.75~1mm,相邻的冲击孔间距为2~4mm,所述冲击孔板的厚度为1.5~2mm。

所述扰流柱的直径为0.75~1mm,扰流柱的长度为1.5~2.5mm,相邻扰流柱的间隔为2~2.75mm,扰流柱板的厚度为1.5~2.5mm,所述引流挡板的长度为4~4.4mm。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技术方案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2101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