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垂直两相高效厌氧反应器在审
申请号: | 201811122346.3 | 申请日: | 2018-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333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4 |
发明(设计)人: | 谢学辉;郑秀林;张庆云;王怡琴;宋呈嘉;许可欣;柳建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翁若莹;吴小丽 |
地址: | 20005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厌氧反应 壳体 循环控制泵 一端连接 出水管 进水管 脱气罐 二级三相分离器 高效厌氧反应器 三相分离器 穿过 两相 伸入 垂直 体内 出水系统 处理效率 进水系统 沉淀区 可控 厌氧 进口 出口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垂直两相高效厌氧反应器,壳体内从下到上依次设有厌氧反应一区、一级三相分离器、厌氧反应二区、二级三相分离器和厌氧沉淀区;厌氧反应一区连接进水系统,壳体内顶部连接出水系统;第一出水管一端连接一级三相分离器,另一端穿过壳体与第一循环控制泵进口相连;第二进水管一端与第一循环控制泵出口相连,另一端伸入厌氧反应一区内;第三出水管一端连接二级三相分离器,另一端穿过壳体与脱气罐相连,脱气罐设于壳体的上方,第三出水管上设有第二循环控制泵;第三进水管一端连接脱气罐,第三进水管另一端穿过壳体并伸入厌氧反应二区内。本发明集占地面积小、可控温度多、处理效率高、可操作性强等优点于一身。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厌氧反应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垂直两相高效厌氧反应器。
背景技术
厌氧反应技术作为一种废水处理技术,能够有效地处理多种有机废水。目前,在工业废水处理中,已有多种厌氧反应器存在,包括:UASB厌氧反应器、IC厌氧反应器、EGSB厌氧反应器等,但他们都有一定的缺陷。归纳而言,总体投资费用大、可用面积小、反应要求高、处理效率低等一直是制约厌氧反应器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何设计一种集占地面积小、可控温度多、处理效率高、可操作性强等优点于一身的高效厌氧反应器,一直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解决的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实现处理多种难降解废水,通过循环系统提高污染物去除率,同时通过温控设备满足多种处理温度要求,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集占地面积小、可控温度多、处理效率高、可操作性强等优点于一身的高效厌氧反应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垂直两相高效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壳体内从下到上依次设有厌氧反应一区、一级三相分离器、厌氧反应二区、二级三相分离器和厌氧沉淀区;厌氧反应一区连接进水系统,壳体内顶部连接出水系统;
第一出水管一端连接一级三相分离器,第一出水管另一端穿过壳体与第一循环控制泵进口相连;第二进水管一端与第一循环控制泵出口相连,第二进水管另一端伸入厌氧反应一区内;
第三出水管一端连接二级三相分离器,第三出水管另一端穿过壳体与脱气罐相连,脱气罐设于壳体的上方,第三出水管上设有第二循环控制泵;第三进水管一端连接脱气罐,第三进水管另一端穿过壳体并伸入厌氧反应二区内。
优选地,所述进水系统包括水箱,第一进水管一端连接水箱,第一进水管另一端伸入厌氧反应一区底部并与布水器相连;第一进水管上设有进水泵。
优选地,所述出水系统包括出水堰,出水堰设于壳体内的顶部,且第二出水管一端连接出水堰,第二出水管另一端穿出所述壳体。
优选地,所述壳体呈圆柱状。
优选地,所述壳体壁面设有取样口。
优选地,加热盘管环绕壳体外部设置,加热盘管的进、出口分别通过介质管连接温控设备。
更优选地,所述加热盘管外部设有保温层。
更优选地,所述厌氧反应一区、厌氧反应二区、厌氧沉淀区内均设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与温控设备相连。
优选地,所述脱气罐顶部与排沼气管相连。
优选地,污水由进水系统进入厌氧反应一区底部,由布水器均匀布水,并使污水与絮状污泥均匀混合进行降解,产生气体;污水经一级三相分离器后,部分通过第一循环控制泵重新回到厌氧反应一区的底部,部分进入厌氧反应二区进一步降解,产生的气体上升时携带部分污水及污泥经第三出水管进入脱气罐内进行气液分离,经过二级三相分离器的污水通过第二循环控制泵进入脱气罐内,再沿第三进水管进入厌氧反应二区完成循环;脱气罐内的气体输送到沼气收集处理系统。
本发明提供的垂直两相高效厌氧反应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未经东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2234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