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薄型PP蜂窝备胎盖板在审
申请号: | 201811122640.4 | 申请日: | 2019-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977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1 |
发明(设计)人: | 戴波;朱国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亿海汽车内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5/02 | 分类号: | B32B5/02;B32B7/12;B32B3/08;B32B27/32;B32B27/12;B32B3/12;B62D4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40 | 代理人: | 赵登阳 |
地址: | 213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盖板 备胎 丙烯酸胶 高密度针刺无纺布 盖板主体 承载 超薄型 配比 蜂窝 机械手操作 电脑喷涂 技术改进 喷涂均匀 人工操作 人体健康 人体皮肤 物质接触 不均匀 人性化 涂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薄型PP蜂窝备胎盖板,包括盖板主体和PP蜂窝板,盖板主体由第一高密度针刺无纺布、第一丙烯酸胶、PP蜂窝板、第二丙烯酸胶和第二高密度针刺无纺布组成,其组成配比分别为:7%、0.5%、80%、0.5%和20%,针对市场上现有的备胎盖板承载强度低,一般6mm的强度才能达到承载60公斤的重量的问题,经过本技术改进的备胎盖板配比,3mm厚度的强度就能达到承载60公斤的重量,本案采用电脑喷涂丙烯酸胶,避免了人工涂胶不均匀的缺陷,使得喷涂均匀可靠,此外,本案使用机械手操作,避免了一些有害物质接触人体皮肤,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同时避免了人工操作的低效,不稳定等情况,本发明结构简单且设计合理,更加人性化,适合推广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备胎盖板,尤其是涉及一种超薄型PP蜂窝备胎盖板。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行李箱备胎盖板广泛应用与汽车内饰领域,是汽车内饰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遮盖备胎、承载重物、装饰行李箱的重要作用。但市场上现有的备胎盖板承载强度低,一般6mm的强度才能达到承载60公斤的重量,而经过本技术改进的备胎盖板,3mm厚度的强度就能达到承载60公斤的重量。
现有的行李箱备胎盖板生产方法有如下几种:1、面层无纺布与骨架层,通过人工喷/涂/刷胶进行复合粘接,此工艺用到的溶剂胶气味大,不环保,污染环境,危害员工身体健康,且人工涂胶不均匀,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效率低,容易破损且不美观;2、面层无纺布与骨架层,用成型压机进行模压成型,此工艺投资大,能耗高;3、面层无纺布与PHC骨架层手工涂胶包边,此工艺成本高,重量大,溶剂胶气味易超标,人工涂胶不均匀,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盖板应用的基础上,为PP蜂窝备胎盖板提供一种便利功能,设计一种超薄型PP蜂窝备胎盖板,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种超薄型PP蜂窝备胎盖板,包括盖板主体和PP蜂窝板,所述盖板主体由第一高密度针刺无纺布、第一丙烯酸胶、PP蜂窝板、第二丙烯酸胶和第二高密度针刺无纺布组成,所述第一高密度针刺无纺布下侧设有PP蜂窝板,所述PP蜂窝板下侧设有第二高密度针刺无纺布,所述第一高密度针刺无纺布和PP蜂窝板通过第一丙烯酸胶粘合连接,所述第二高密度针刺无纺布和PP蜂窝板通过第二丙烯酸胶粘合连接,所述PP蜂窝板表面设有若干蜂窝凸粒。
优选的是,所述超薄型PP蜂窝备胎盖板,其中,所述第一高密度针刺无纺布、第一丙烯酸胶、PP蜂窝板、第二丙烯酸胶和第二高密度针刺无纺布的组成配比分别为:7%、0.5%、80%、0.5%和20%。
优选的是,所述超薄型PP蜂窝备胎盖板,其中,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a高温熔化:聚丙烯PP经200度高温熔化,模头淋膜分子线形重新排列;
b注塑:给模头淋膜分子线形重新排列后的聚丙烯PP注塑3mm;
c再切片:30米烘箱定型,冷却后再切片;
d喷涂:电脑喷涂10g/m2的丙烯酸胶;
e成品制作:机械手操作带有丙烯酸胶的聚丙烯PP到贴膜机粘贴高密度针刺无纺布3分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种超薄型PP蜂窝备胎盖板,结构设计完整紧凑,针对市场上现有的备胎盖板承载强度低,一般6mm的强度才能达到承载60公斤的重量的问题,经过本技术改进的备胎盖板配比,3mm厚度的强度就能达到承载60公斤的重量,本案采用电脑喷涂丙烯酸胶,避免了人工涂胶不均匀的缺陷,使得喷涂均匀可靠,此外,本案使用机械手操作,避免了一些有害物质接触人体皮肤,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同时避免了人工操作的低效,不稳定等情况,本发明结构简单且设计合理,更加人性化,适合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亿海汽车内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常州亿海汽车内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2264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