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置芯柱可恢复功能的多肢圆形柱及其装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32401.7 | 申请日: | 2018-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993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发明(设计)人: | 马辉;白恒宇;刘云贺;王博楠;席嘉诚;陈云冲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C3/30 | 分类号: | E04C3/30;E04G21/14;E04B1/98;E04H9/02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61214 | 代理人: | 韩玙 |
地址: | 710048***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置 可恢复 功能 圆形 及其 装配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置芯柱可恢复功能的多肢圆形柱,包括芯柱,芯柱的外壁上平行贴合设置有多个截面呈扇形的边柱,芯柱和边柱的间隙间填充有素混凝土;每个边柱的外壁上均固接有至少一个加固板,任两个相邻的边柱间均固接有多根钢梁和多个可更换构件,任两个相邻的边柱上的加固板间连接有SMA丝。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内置芯柱可恢复功能的多肢圆形柱的装配方法,包括安装芯柱、安装边柱、在边柱间固接钢梁和斜腹杆、将芯柱和边柱间填充素混凝土填充、固接可更换构件、固接加固板、将加固板用SMA丝连接。本发明的多肢圆形柱能够在强烈地震作用后,快速恢复功能,本发明的多肢圆形柱的安装方法,装配简单,便于工业化批量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结构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内置芯柱可恢复功能的多肢圆形柱,本发明还涉及该多肢圆形柱的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地震作用对于建筑结构的损害具有复杂性,一旦建筑物造成损伤,将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不可逆的影响。但是,现代建筑结构由于体量大、结构体系复杂等原因,导致结构震后修复工作难以开展。因此,有必要提出新的结构构件设计理念,既方便施工又有安全保障,保证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不发生破坏,或在强烈地震作用后仅更换损伤构件即可快速恢复结构功能。
目前,国内已有许多学者设计出一系列可恢复功能的结构构件,这些构件能够耗散大量地震能量并且能在强震后快速恢复结构功能。但是目前国内罕有柱子可恢复功能专利,这是由于柱子作为主要的受力构件其变形能力弱,且可恢复功能结构施工复杂。为了实现结构震后快速恢复功能,填补国内相关方面的专利空白,急需一种承载强度高、施工简便、地震耗能能力强的可恢复功能的柱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置芯柱可恢复功能的多肢圆形柱,能够在强烈地震作用后快速恢复结构功能,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内置芯柱可恢复功能的多肢圆形柱的装配方法,装配简单,便于工业批量使用。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内置芯柱可恢复功能的多肢圆形柱,包括芯柱,芯柱的外壁上平行贴合设置有多个截面呈扇形的边柱,芯柱和边柱的间隙间填充有素混凝土;每个边柱的外壁上均固接有至少一个加固板,任两个相邻的边柱间均固接有多根钢梁和多个可更换构件,任两个相邻的边柱上的加固板间连接有SMA丝。
本发明第一种技术方案的特点还在于:
芯柱一个顶端处呈锥形向外扩张,芯柱另一个顶端处呈锥形向内减小,且芯柱两端倾斜的角度均不大于摩擦角;
芯柱向外扩张的一端的端面上开有两个相互垂直的凹槽,且两个凹槽均延伸至芯柱顶端的边缘处。
任两个相邻的边柱上端均向内倾斜;
任两个相邻的边柱间最短距离不小于凹槽的宽度。
芯柱在未变径处的直径均不小于凹槽的宽度;
芯柱和边柱的间隙间填充有素混凝土。
任两个相邻的所述边柱间的钢梁相互平行,任两个相邻的钢梁间配设有斜腹杆,每个斜腹杆的一端与一个边柱固接,每个斜腹杆的另一端与另一个边柱固接。
可更换构件为阻尼器或钢梁。
本发明采用的另一种技术方案是:
一种内置芯柱可恢复功能的多肢圆形柱的装配方法,具体按照下述步骤进行:
步骤1,将芯柱安装在预定位置处;
步骤2,将四个边柱均匀的平行贴合配设于安装好的芯柱的外侧;
步骤3,步骤2完成后,在任两个相邻边柱间均固接多个钢梁和斜腹杆;
步骤4,步骤3完成后,向芯柱和边柱之间的间隙用素混凝土填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理工大学,未经西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3240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