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燃烧后CO2捕集系统的改进INA前馈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37761.6 | 申请日: | 2018-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8891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3 |
发明(设计)人: | 沈炯;唐炜洁;张俊礼;吴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B13/04 | 分类号: | G05B13/04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吴树山 |
地址: | 21009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捕集系统 燃烧 前馈控制 捕集 改进 抗干扰能力 前馈控制器 有效抑制 扰动 控制量 再沸器 辨识 被控 烟气 追踪 融合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燃烧后CO2捕集系统的改进INA前馈控制方法,它通过对燃烧后CO2捕集系统的控制量和被控量的辨识,进行改进INA方法的设计,完成改进INA与前馈控制器的融合设计,进而实现对CO2捕集率y1和再沸器温度y2的控制。本发明用于燃烧后CO2捕集系统后,能够快速平稳追踪变化的CO2捕集率设定值,有效抑制烟气扰动的影响,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热工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燃烧后CO2捕集系统的改进INA前馈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变暖日益严重,控制CO2的产生逐渐成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而我国40%-50%的CO2来自于火电机组。因此,为了减小燃煤电厂的CO2排放量,需要在燃煤电厂中增设燃烧后CO2捕集系统,以此吸收发电过程中产生的CO2。
燃烧后CO2捕集系统基于化学吸收法,直接从电厂燃烧后的烟气中分离C02, 是当前CO2捕集电站采用的主流技术近年来。而灵活可控性是CO2捕集系统设计和控制的要求之一。在目前的研究中,最广泛的控制方法是PID调节器控制,如牛红伟等发表的“燃煤电厂烟气CO2捕集系统的控制策略”一文中,提出利用PID 对再生塔溶液循环流量、吸收塔液位等进行协调控制,以达到安全和高效的目的; LinY J等发表的“通过使用单乙醇胺溶液的吸收和抽除来广泛控制CO2的捕获 (Plant wide control of CO2capture by absorptionand stripping using monoethanolamine solution)”一文中,提出了一种分散式PI控制方案,通过控制再沸器温度和贫液流量来维持CO2捕集率和再沸器温度。这些控制方案虽然能够在无扰动情况下达到基本控制要求,但由于CO2的吸附和解析涉及到多种设备和化学反应过程,因此系统各变量间存在强耦合和很大的惯性,且系统存在烟气流量等扰动,不考虑解耦或前馈的PID控制方法难以取得满意的控制效果,而目前同时考虑解耦和抑制烟气扰动的燃烧后CO2捕集系统的控制方法一般采用预测控制方法,但此类方法工程上较难实现。
中国专利申请201710795146.3公开了“一种燃烧后CO2捕集系统的多模型预测控制方法”,该预测控制方法以基于化学吸附的燃烧后CO2捕集系统为被控对象,贫液阀门开度和汽轮机低压缸抽汽阀门开度为系统控制输入量,捕集率 CO2和再沸器温度为系统输出量;首先基于子空间辨识方法,利用系统运行产生的数据,在不同工况点处建立系统的局部状态空间模型;接着使用间隙度量的方法调研被控对象的非线性分布;进而在合适的局部工况点处建立预测控制器,并设计隶属度函数将其加权组合,建立燃烧后CO2捕集系统多模型预测控制系统。该方法虽然具有良好的全局非线性控制能力,能够有效适应系统大范围变工况的需求,快速追踪CO2捕集率设定值,提高CO2捕集系统深度快速灵活运行的水平,但还存在明显不足:一是CO2捕集系统的非线性程度并不明显,采用多模型的方式,并应用了多个预测控制器,使得操作复杂,计算量大,不利于工程实施;二是在工业控制中,通常应用PID方法求解,采用隶属度加权的预测控制方法在工程上难以实现,在变工况时容易出现跳变的现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3776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