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化工品生产工艺优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49596.6 | 申请日: | 2018-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804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凡殿才;狄风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昊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5/333 | 分类号: | C07C5/333;C07C7/00;C07C15/4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6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化工 生产工艺 优化 方法 | ||
1.一种化工品生产工艺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S1:将乙苯通入乙苯脱氢反应器中,并在乙苯脱氢反应器中置入催化剂,使得乙苯发生脱氢反应;
S2:S1中通入乙苯后,设置高温水蒸气锅炉,并将锅炉中产生的高温水蒸气通入乙苯脱氢反应器中,使得高温水蒸汽对乙苯进行加热,使得乙苯脱氢制得苯乙烯粗产品;
S3:S2中制得苯乙烯粗产品后,利用石油化工用热交换器对制得的粗苯乙烯进行换热、冷却,利用水作为冷却介质,同时利用管道将石油化工用热交换器的出液口与高温水蒸气锅炉的进液口相连通,为高温水蒸汽锅炉中提供升温的水;
S4:S3中换热后,将制得的粗苯乙烯通入苯乙烯蒸馏塔中,制得精制的苯乙烯;
其中,S3中采用的石油化工用热交换器包括壳体(1)、进液管(2)、出液管(3)、散热管(4)、电磁件(5)、隔板(6)、磁铁(7)与控制器;所述壳体(1)上设有进液口(11)与出液口(12),进液口(11)位于壳体(1)左上方,进液口(11)设置有自上而下的单向阀,进液口(11)用于向壳体(1)中输入冷却介质,出液口(12)位于壳体(1)左下方,出液口(12)中设有压力阀,出液口(12)用于排出升温后的冷却介质;所述进液管(2)横向贯穿壳体(1)的左右壁,进液管(2)用于被冷却物的输入;所述出液管(3)位于进液管(2)的下方,出液管(3)横向贯穿壳体(1)的左右壁,出液管(3)用于换热后的被冷却物的排出;所述散热管(4)数量为二,散热管(4)左右对称设置,散热管(4)上端与进液管(2)相连通,散热管(4)下端与出液管(3)相连通,散热管(4)用于被冷却物的散热;所述隔板(6)固定安装在壳体(1)内壁上,隔板(6)为橡胶材质,隔板(6)上设有两个通孔(61),散热管(4)穿过通孔(61),隔板(6)位于进液管(2)与出液管(3)之间,隔板(6)上设有多个自上而下的单向阀,隔板(6)用于将壳体(1)分隔成上下两个部分;所述磁铁(7)安装在隔板(6)上方,磁铁(7)位于隔板(6)的中心;所述电磁件(5)包括安装框(51)、电磁铁(52)与固定杆(53);所述固定杆(53)固定在壳体(1)顶部,固定杆(53)位于壳体(1)内部;所述安装框(51)通过固定杆(53)安装在壳体(1)内,安装框(51)位于磁铁(7)正上方;所述电磁铁(52)安装在安装框(51)内,电磁铁(52)用于吸引磁铁(7)向上运动;所述控制器位于壳体(1)右侧,控制器用于控制电磁铁(52)的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化工品生产工艺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管(4)外围还设有折叠管(41),折叠管(41)用于增大散热管(4)附近液体流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化工品生产工艺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6)的通孔(61)上设有斜角,左侧的通孔(61)的斜角为钝角,右侧通孔(61)的斜角为锐角,不同的斜角的设置用于使得左右两个折叠管(41)的伸缩量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化工品生产工艺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2)右端设有发电机构(8),发电机构(8)包括活塞(81)、活塞杆(82)、定子磁铁(83)与转子线圈(84);所述活塞(81)通过弹簧安装在进液管(2)右端管道内;所述进液管(2)右端部设有圆形空腔(21),圆形空腔(21)与进液管(2)的管道之间设有螺纹孔;所述活塞杆(82)为螺纹杆,活塞杆(82)安装在螺纹孔中,活塞杆(82)的左端与活塞(81)相连接,活塞杆(82)右端位于圆形空腔(21)中;所述转子线圈(84)通过活塞杆(82)的右端安装在圆形空腔(21)中;所述定子磁铁(83)安装在圆形空腔(21)内壁上,定子磁铁(83)用于与转子线圈(84)相配合产生电能;所述壳体(1)顶部还设有蓄电池(9),蓄电池(9)与发电机构(8)相连接,蓄电池(9)与电磁铁(52)相连接,蓄电池(9)用于存储发电机构(8)产生的电能并向电磁铁(52)供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昊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昊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49596.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