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有支撑管键连接的悬挂舵系润滑脂加注法及其效果评估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55394.2 | 申请日: | 2018-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821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9 |
发明(设计)人: | 李小旭;王晟婷;刘炜;张捷;周沛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N11/00 | 分类号: | F16N1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王华英 |
地址: | 201913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撑 连接 悬挂 润滑脂 加注 及其 效果 评估 | ||
本发明船用设备安装维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有支撑管键连接的悬挂舵系润滑脂加注法及其效果评估法,悬挂舵系润滑脂加注法包括如下步骤:根据润滑脂运动路径,设定观测点;预安装悬挂舵系;从观测点e、a处加注润滑脂并密封;持续注入润滑脂,b、c、d的密封件根据润滑脂溢出顺序有序安装;通过油封螺塞密封加注口。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观测点b、c、d的密封件根据润滑脂溢出顺序有序安装,实现舵系润滑脂充分加注,实际加注量趋近于理论加注量,避免舵杆等关键件受腐蚀,使舵系构键润滑充分,避免转动构件磨损,延长舵系使用寿命、提高舵系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船用设备安装维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有支撑管键连接的悬挂舵系润滑脂加注法及其效果评估法。
背景技术
船舶设计使用手册舾装分册(第三版)-舵设备-舵设备零部件尺寸的确定-舵杆-为了保护舵杆避免海水腐蚀,其中,人们应对舵杆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诸如合适的密封装置、在舵杆表面涂刷专用涂料等。
有支撑管键连接悬挂舵系(以下简称舵系)广泛应用于中小型船舶,尤其是高速航行长寿命周期的船舶。如图1所示,有支撑管键连接悬挂舵系主要有舵杆1、支撑管2、支撑管座管3、舵叶20、舵叶圆台4、紧固螺母5、吊环螺塞6、连接键7、舵杆制动环9、舵叶下衬套10、水密压环15、舵叶上轴承压环17、舵叶盖板19等构件组成(详细组成见《船舶设计实用手册-第三版》舾装分册-第1.1章舵设备和设计图纸)。其中,支撑管2与支撑管座管3之间、支撑管2与舵杆1之间、舵杆1空心通道内、舵叶20的盖板侧空腔内、支撑管2与舵叶圆台4之间均具有密闭空腔,其体积代号依次为V1、V2、V3、V4、V5,各空腔的名称代号和各自的体积代号相同。支撑管2上部的外圆面上设有若干个第一通孔201,支撑管2下部的外圆面上设有若干个第二通孔202,V1通过第一通孔201连通V2,V2通过第二通孔202连通V5,舵杆1的空心通道V3连通至V4中,V4依次通过舵杆1上和舵叶下衬套10上的连接键间隙、紧固螺母5和下舵承垫圈21之间的流通缝隙连通至V5。另外,支撑管座管3侧面设置若干个加注口301,各加注口301用于连通外部的注油管路,以加润滑脂。加注口301加注完毕后,再通过油封螺塞12密封。
采用润滑脂填充舵叶圆台4、支撑管2、舵杆1等构件形成的空腔间隙是可靠性高、操作简单、经济有效的保护舵杆的方法。舵系构件间充分加注润滑脂可以避免舵杆等强受力构件海水腐蚀、润滑转动构件减少磨损延长使用寿命等优点。
由于舵系构件较多,构件间组成密闭空腔数量多,密封件安装后空腔之间润滑脂流动路径单一不可逆,目前很多现有的加注方法实施过程中,在加注润滑脂时,很难加注进理论数值量的润滑脂。润滑脂加注不充分,间隙配合的水下构件间海水易渗透进舵系,尤其船舶高速运动过程中舵系表面水压力增大时,可能出现海水经舵系反水进舵机舱,由此降低舵装置可靠性影响舵杆等强受力构件使用寿命;因此,在安装时,有必要设置一些观测点以观测润滑脂是否溢出,以证明润滑脂是否加注充分。
有支撑管键连接悬挂舵系设置五个观测点,各观测点描述如下:
观测点a:为舵杆1顶端中心孔;观测完毕后,该处采用吊环螺塞6螺纹密封。
观测点b:为舵杆制动环9的端面通孔901、舵杆制动环9和舵杆1之间、舵杆制动环9和支撑管2之间的装配间隙处,观测点b用于观测舵杆1与支撑管2之间的间隙空腔V2是否溢出润滑脂,观测完毕后,观测点b上部采用牛油盘根填料13和填料箱压盖14密封。
观测点c:为支撑管座管3与支撑管2之间的底部密封槽,用于观测支撑管2与支撑管座管3之间的间隙空腔V1是否溢出润滑脂,观测完毕后,观测点c采用第一橡胶圈16和水密压环15密封。
观测点d:为上轴承衬套27与支撑管2之间的顶部密封槽,用于观测支撑管2与舵叶圆台4之间的间隙空腔V5是否溢出润滑脂,观测完毕后,观测点d采用第二橡胶圈18和舵叶上轴承压环17密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5539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颗粒机注油系统
- 下一篇:一种集中式干润滑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