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改性凹凸棒土的盐碱地专用缓控释肥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56783.7 | 申请日: | 2018-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320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1 |
发明(设计)人: | 姚荣江;杨劲松;张新;卢俊;王相平;朱孔志;郑复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苏金色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C05G3/80;C05G3/90;C05G3/4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唐循文 |
地址: | 210008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改性 凹凸 盐碱地 专用 控释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1.基于改性凹凸棒土的盐碱地专用缓控释肥,其特征在于按质量比,由内而外依次由内层、内包膜、外层和外包膜组成;其中,内层组分为改性凹凸棒土、生物炭、磷酸一铵和尿素,质量份数为30~40份、15~25份、25~30份和10~15份;外层的组分为玉米芯粉、复合菌剂和黄腐酸,质量份数为5~10份、0.05~0.1份和3~5份;内包膜和外包膜组分相同,由硝化抑制剂和粘合剂组成,所述硝化抑制剂和粘合剂在内包膜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1~0.02份和0.5~1.5份,在外包膜的质量份数分别为0.03~0.04份和1.5~2.5份;所述改性凹凸棒土的制备步骤如下:①高温焙烧:将凹凸棒粉磨碎,过100目筛,将过筛后的凹凸棒粉送入焙烧炉中,以20~30 ℃/min的速度升温到300~350 ℃,焙烧1.5~2 h;②瞬时冷却:将焙烧后的凹凸棒粉上喷洒4-15 ℃的冷水并搅拌,使其冷却;③盐酸处理:将冷却后的凹凸棒粉中加入1~2mol/L盐酸,其中盐酸:凹凸棒粉的比例为6~8 mL:1g,在30~40 ℃水浴温度下搅拌,酸化处理时间3~4小时;④抽滤淋洗:抽滤上述盐酸、凹凸棒粉混合液以去除酸液,将酸化后的凹凸棒粉装入淋洗装置,用蒸馏水淋洗至滤液pH=6~7;⑤烘干磨碎:将淋洗后的凹凸棒粉于120~150 ℃下烘干,然后研磨,并进行筛分得到改性凹凸棒粉,筛网粒度为100~150目;所述生物炭利用玉米秸秆和花生壳作为生物质原料,其中玉米秸秆:花生壳的质量比为(50-70):(30-50),在400~500 ℃下热裂生成的多孔生物质颗粒炭,粉碎后过100目筛;所述玉米芯粉是玉米脱去籽粒后的穗轴磨碎过 100目筛,含水量3~5 wt.%;所述复合菌剂为固氮菌、芽孢杆菌、肠杆菌和反硫化细菌组成的复合菌剂,其中固氮菌0.02~0.04份、芽孢杆菌0.01~0.02份、肠杆菌0.01~0.02份、反硫化细菌0.01~0.02份,复合菌剂含水量≤10 wt.%,有效活菌数≥50亿CFU/克;所述黄腐酸为粉末状,水溶性100%,黄腐酸含量在干基条件下≥70 wt.%,pH为5-7;所述磷酸一铵为过30目筛粉末状,N含量≥11 wt.%,P2O5含量≥40 wt.% ,含水量≤3wt.%;所述尿素为过30目筛粉末状,N含量≥46 wt.%,含水量≤3 wt.%;所述硝化抑制剂为含有效成分4-氨基-1, 2, 4-三唑≥95 wt.%的粉剂;所述粘合剂由聚乙烯醇和氧化淀粉组成,其中聚乙烯醇1.5~2份,氧化淀粉0.5~1份。
2.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改性凹凸棒土的盐碱地专用缓控释肥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为:①内层造粒:将改性凹凸棒土、生物炭、磷酸一铵、尿素按照上述原料配比混合,搅拌均匀,放入肥料造粒机内造粒,颗粒直径1-3 mm;②包膜材料的制备:将硝化抑制剂加入聚乙烯醇和氧化淀粉粘合剂中,混合均匀,制成带有硝化抑制剂的粘合剂;③内层包膜:将步骤①的内层颗粒放入包膜机,加入所述步骤②的包膜材料进行包膜,包膜厚度为20~30微米;④外层造粒:将步骤③完成包膜的内层颗粒与玉米芯粉、复合菌剂、黄腐酸混合,搅拌均匀,放入肥料造粒机内进行外层造粒;⑤外层包膜:将步骤④的外层颗粒放入包膜机,加入步骤②所述的包膜材料进行包膜,包膜厚度为30~40微米。
3.权利要求1任一所述缓控释肥作为盐碱地用基肥或追肥中的应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
作为基肥撒施时,施用后与耕层土壤旋耕混匀,旱田用量80~120 kg/亩,水田用量60~80 kg/亩;作为追肥撒施时,旱田用量40~60 kg/亩,提前10~15 d施入,水田以含2-4 cm水层为宜,用量30-50 kg/亩,提前7~10 d施入;
作为基肥条施时,肥料和种子间距3~5 cm,施用后覆土2~4 cm,用量60~80 kg/亩;作为追肥条施时,肥料和种苗间距10~15 cm,施用后其上覆土2~4 cm,用量60~80 kg/亩,提前7~10 d施入;
作为基肥或追肥穴施时,每穴10~40 g,施肥穴和种苗间距7~12 cm,施用后覆土3~5cm,用量30~60 kg/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苏金色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苏金色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56783.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