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学电子双模防伪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1160131.0 | 申请日: | 2018-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472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8 |
发明(设计)人: | 张泽华;周晓明;陈文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物之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19/08 | 分类号: | G06K19/08;G06K17/00 |
代理公司: | 厦门福贝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35 | 代理人: | 郝学江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磁感应体 二维码 条码 数据信息 防伪系统 图像采集模块 标识载体 电子标签 防伪标签 光学电子 识读模块 识读设备 双模 采集 关联性判断 谐振 关键信息 双层设计 印刷方式 单层 防伪 附着 频点 关联 配置 | ||
本发明提出一种光学电子双模防伪系统,包括防伪标签和识读设备,防伪标签包括电磁感应体以及条码或二维码和标识载体,电磁感应体以及条码或二维码通过印刷方式采用单层或双层设计附着在标识载体上,电磁感应体被构造为使得其采用谐振频点所表示的信息与条码或二维码中包含的关键信息相互关联,识读设备包括图像采集模块和电子标签识读模块,图像采集模块用于对条码或二维码的数据信息进行采集,电子标签识读模块用于对电磁感应体的数据信息进行采集,防伪系统被配置为对条码或二维码的数据信息以及电磁感应体的数据信息进行关联性判断以实现防伪。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防伪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学电子双模防伪系统。
背景技术
光学识别防伪标签主要利用光学特性进行识别和应用,如条码、二维码等,电子标签主要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实现标识识读,两者各有特色,各有不同。由于算法的公开性,单纯的条码、二维码标签本不具备防复制和防篡改性,即不具备唯一特性,因此一般需通过其他手段,如材料防伪、版纹防伪、油墨防伪等,实现综合防伪。但这些辅助手段需肉眼等感官判别,很难实现自动识别。电子标签具有较强的防伪功效,但是价格较贵,影响推广应用。由此可见发明一种新型防伪系统是非常具有意义的。
发明内容
由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光学电子双模防伪系统,包括防伪标签和识读设备,防伪标签包括电磁感应体以及条码或二维码和标识载体,电磁感应体以及条码或二维码通过印刷方式采用单层或双层设计附着在标识载体上,电磁感应体被构造为使得其采用谐振频点所表示的信息与条码或二维码中包含的关键信息相互关联,识读设备包括图像采集模块和电子标签识读模块,图像采集模块用于对条码或二维码的数据信息进行采集,电子标签识读模块用于对电磁感应体的数据信息进行采集,防伪系统被配置为对条码或二维码的数据信息以及电磁感应体的数据信息进行关联性判断以实现防伪。
优选的,标识载体采用不具破坏性的柔性材料。这可方便防伪标签被粘附在弯曲的物品上,并且防止防伪标签被轻易损坏。
优选的,电磁感应体由单层连续多个独立金属体构成,并且金属体采用导电油墨柔性印刷方式附着在标识载体上,金属体包括具有多组不同形状的金属段,多组不同形状的金属段分别具有相互不同的谐振频点。采用此手段的电子标签的内部将无需设置芯片,可简化制备工艺,降低制作成本。
优选的,当防伪标签采用双层设计时,条码或二维码被印刷在标识载体的一面上,电磁感应体被印刷在标识载体的另一面上。
优选的,当防伪标签采用单层设计时,在标识载体的同一面印刷条码或二维码和电磁感应体。多种组合设计方式适用于不同的工作环境,增加防伪标签的适用性。
优选的,电子标签识读模块包括发射模块和接收模块,发射模块用以在一个频段内工作从低频点到高频点自动发射变频主动波,接收模块用以将所有收到的谐振回波频点所标识的信息进行采集,以便构成电磁感应体所标识的全部数据信息。采用该手段,该系统可精确快捷地采集电子标签上承载的信号,并且这一系统相对于传统的系统具有比较低的成本,同时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优选的,电磁感应体所产生的谐振频点在甚高频段,在此频段范围内划分为多个不同的子频段,电磁感应体的多个不同谐振频点分别位于多个子频段中,多个不同谐振频点之一分别对应数据信号中的一个数位,从而所有谐振频点的集合为电子标签所表示数据的集合。通用此方式可以方便地获得电磁感应体所包含的所有数据信息。
优选的,图像采集模块通过拍照或扫描条码或二维码,提取条码或二维码的数据信息。通过此方式得到条码或二维码所包含的数据信息。
优选的,识读设备还包括识别模块,识别模块用以对条码或二维码的数据信息以及电磁感应体的数据信息进行关联性判断并提示防伪结果。该方式可用于简单基础的防伪需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物之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物之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6013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