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点读方法、点读笔、服务器数据处理方法及点读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60804.2 | 申请日: | 2018-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436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2 |
发明(设计)人: | 李强;任彦翔;王同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9/22 | 分类号: | G06K9/22;G06K9/34;G09B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太合九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0 | 代理人: | 刘戈 |
地址: | 310012 浙江省杭州市西***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方法 点读笔 服务器 数据处理 系统 | ||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电子学习设备领域,公开了一种点读方法、点读笔、基于点读笔的服务器数据处理方法及点读系统。本发明中,点读笔方法包括:获取当前点读目标的图像;将图像发送至服务器;接收服务器返回的多媒体数据,其中,多媒体数据包括第一点读数据和第二点读数据,第一点读数据为与当前点读目标的图像匹配的点读数据,第二点读数据为依据当前点读目标的图像预测的、即将被点读的点读目标所匹配的点读数据;播放第一点读数据。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点读笔方法、点读笔、基于点读笔的服务器数据处理方法及点读系统能够降低点读图书的印刷成本,扩大点读笔的使用范围、便于阅读数据的更新、制作成本低的同时点读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电子学习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点读方法、点读笔、基于点读笔的服务器数据处理方法及点读系统。
背景技术
点读笔是采用国际最新光学图像识别技术和先进的数码语音技术开发而成的新一代智能阅读和学习工具。它体现了电子产品与教育行业的完美融合,实现了科技以人为本的理念。点读笔能充分调动孩子眼、耳、手、脑等感官系统,轻松培养孩子认知、识字、说话、思维等能力,它通过点到哪里读到哪里的方式,结合听说读的学习方法,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刺激大脑的开发,不仅让孩子学到综合学科的知识,为孩子入学奠定良好的基础,还有助于孩子性格的塑造,品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孩子的智力和素质。现有的点读方法一般采用条形码、RFID等方式进行文字识别,预先在汉字下放置识别标签或在汉字旁放置肉眼不可见或可见的识别码(即预置标识,不同的文字对应不同的预置标识),在点读笔的点读过程中,用户将点读笔点到哪个预置标识,点读笔便会识别该预置标识,然后通过调用内部预先存储的数据进行解码、译码和音频转换,还原出声音最终实现点读。
发明的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现有技术中的点读方法仅适用于点读笔与附加有光学识别隐形编码的印刷物配套使用,对一般的印刷物无法进行点读,增加了点读图书的印刷成本,点读笔的使用也受到很大的限制;阅读数据必须预先存储在点读笔中,数据更新不方便,且需要占用较大内存,点读笔的制作成本高;点读笔点到预置标识后才会调用内部预先存储的数据进行解码、译码和音频转换,即每次播放点读内容之前都需要等待点读笔对预置标识进行处理,进而导致点读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点读方法、点读笔、基于点读笔的服务器数据处理方法及点读系统,其能够降低点读图书的印刷成本,扩大点读笔的使用范围、便于阅读数据的更新、制作成本低的同时点读效率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点读方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当前点读目标的图像;将所述图像发送至服务器;接收所述服务器返回的多媒体数据,其中,所述多媒体数据包括第一点读数据和第二点读数据,所述第一点读数据为与所述当前点读目标的图像匹配的点读数据,所述第二点读数据为依据所述当前点读目标的图像预测的、即将被点读的点读目标所匹配的点读数据;播放所述第一点读数据。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点读笔,包括通讯模块以及拍摄装置,所述点读笔经由所述拍摄装置获取当前点读目标的图像,所述点读笔经由所述通讯模块将所述图像发送至服务器、经由所述通讯模块接收所述服务器返回的多媒体数据,其中,所述多媒体数据包括第一点读数据和第二点读数据,所述第一点读数据为与所述当前点读目标的图像匹配的点读数据,所述第二点读数据为依据所述当前点读目标的图像预测的、即将被点读的点读目标所匹配的点读数据;所述点读笔播放所述第一点读数据。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基于点读笔的服务器数据处理方法,包括:接收所述点读笔发送的、当前点读目标的图像;查找与所述图像匹配的第一点读数据;依据所述图像预测即将被点读的点读目标;查找与所述即将被点读的点读目标匹配的第二点读数据;发送所述第一点读数据和所述第二点读数据至所述点读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未经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6080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