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miR-101b-3p在诊断和辅助治疗广州管圆线虫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62567.3 | 申请日: | 2018-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544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3 |
发明(设计)人: | 元冬娟;吴忠道;罗诗琪;曾幸达;许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6888 | 分类号: | C12Q1/6888;A61K31/713;A61P33/1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单香杰 |
地址: | 51027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mir 101 诊断 辅助 治疗 广州 线虫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miR‑101b‑3p在诊断和治疗广州管圆线虫病中的应用。本发明要求保护miR‑101b‑3p或其模拟物或其激活剂在作为广州管圆线虫病基因治疗或药物筛选的标志物或靶基因方面的应用。miR‑101b‑3p参与调节大鼠和小鼠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广州管圆线虫的诊断和治疗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miR-101b-3p在诊断和辅助治疗广州管圆线虫病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是我国重要的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之一,于1934年由中山大学的陈心陶教授首次在广州近郊捕获的褐家鼠肺动脉中发现并命名该病原体。大鼠是其适宜宿主,人和小鼠是其非适宜宿主。广州管圆线虫病是人因进食了含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生或半生螺肉或被软体动物分泌物污染的食物而感染。幼虫常侵及人中枢神经系统(CNS)进而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10%)脑膜脑炎或脑膜炎。主要高发于东南亚、加勒比海、太平洋岛屿等热带地区,散发于美国、欧洲、巴西等地区,在我国呈现散在分布。在我国浙江、云南、福建、北京等地均报道过广州管圆线虫病群体暴发流行病例。此外,还有更多的病例被医疗工作者及社会忽视。因此,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早期诊断已成为有效防治这一新发传染病的关键。
临床常规采用脑脊液病原体镜检、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检测等方法用于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检测。但脑脊液中寄生虫数量较低,血清学存在交叉反应,急性发病期抗体检测缺乏敏感性等问题制约着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快速检出。
miRNA是一种生物体内的小片段非编码RNA,广泛的参与了基因表达的转录后水平调控,及各种生理及病理过程。现阶段并没有miRNA诊断和治疗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的相关研究报导。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广州管圆线虫在终宿主中的寄生适应性特征,比较分析了适宜宿主大鼠和非适宜宿主小鼠中差异表达的microRNA,通过干预miR-101b-3p的量,来调节虫体SOD基因表达,实现对虫体的干预,达到辅助治疗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的目的。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miR-101b-3p或其模拟物或其激活剂在作为广州管圆线虫病基因治疗或药物筛选的标志物或靶基因方面的应用。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miR-101b-3p或其模拟物或其激活剂在设计、制备或筛选可缓解或/和治疗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的药物和/或生物学制剂方面的应用。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miR-101b-3p或其模拟物或其激活剂在制备缓解或/和治疗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的药物和/或生物学制剂方面的应用。
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miR-101b-3p在作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的诊断标志物的应用。
本发明的第五个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缓解或/和治疗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的药物。
本发明的第六个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miR-101b-3p在靶向抑制Acsod3基因中应用。
本发明的第七个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miR-101b-3p在作为或制备Acsod3基因的激活剂中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6256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