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流出杯式粘度计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65945.3 | 申请日: | 2018-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579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7 |
发明(设计)人: | 谢方奎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兴渝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1/06 | 分类号: | G01N11/06 |
代理公司: | 重庆嘉禾共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20 | 代理人: | 谢丽 |
地址: | 400000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流出 粘度计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出杯式粘度计,包括高度可调的漏斗支架,底座、温度控制器、移液管和内管、所述漏斗支架的垂直杆设置在底座上,所述底座上设置放置槽;漏斗支架的水平杆上设置温控装置;所述内管固定在移液管内部;所述内管包括管部和设置在管部下方的漏锥部,所述漏锥部与管部接触位置外壁设置防滑凹槽;在内管与移液管之间设置防滑圈;所述防滑圈的断面呈异形,包括防滑部和镶嵌部;所述镶嵌部隐藏设置于移液管内壁,所述镶嵌部卡在防滑凹槽内。本发明设计新颖,由于设置加热器和测温装置,可以保证受测防火涂料测量时温度一致,降低测量时温度对粘度的影响,支架可保证量杯的稳定性,避免晃动造成的测量误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出杯式粘度计。
背景技术
在检测粘度的诸多仪器中,最经济实用且操作方便的是流出型粘度计一一流出杯。流出杯的设计原理是在毛细管的基础上进行改制和放大,各国型号繁多,如美国的福特杯、德国的DIN杯、英国的BS杯、我国的涂21杯、涂24杯等。流出杯式粘度计是利用试样本身重力而产生流动,通常以一定量的试样在一定温度下从粘度杯流出的时间来表示,以秒为单位。
流出型粘度计是利用试样本身重力而产生流动,通常以一定量的试样在一定温度下从粘度杯流出的时间来表示,以秒作单位。测量时,温度是影响试样粘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在恒温室内进行粘度测定,但是现有的粘度计测量时,无法保证测量过程中恒定的温度环境,导致测量结果误差增大。此外,所有的涂料粘度测定仪在测定时,没有对料桶或料杯进行的固定装置;因而在实际测定时,增加了测试人员的工作难度,操作不便,且降低了测试效率。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流出杯式粘度计,可以改善以上的不足。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出杯式粘度计,包括高度可调的漏斗支架、底座、温度控制器、移液管和内管;所述漏斗支架的垂直杆设置在底座上,所述底座上凹陷设置放置槽,所述放置槽内设置依靠杆,所述依靠杆的一侧具有保护垫,在依靠杆底面设置金属稳定块,所述依靠杆靠近金属稳定块的边缘;所述放置槽内设置石棉网垫,在石棉网垫下方设置一层柔性树脂纤维垫;所述石棉网垫呈现圆盘形,其中具有若干圆形的镂空区;漏斗支架的水平杆上设置温控装置,所述温控装置包括温度控制器和加热器;所述内管固定在移液管内部;所述内管包括管部和设置在管部下方的漏锥部,所述漏锥部与管部接触位置外壁设置防滑凹槽;所述管部的内壁厚度从上往下逐渐增加;所述漏锥部内壁下端三分之一位置设置导流条形槽;在内管与移液管之间设置防滑圈;所述防滑圈的断面呈异形,包括防滑部和镶嵌部;所述镶嵌部隐藏设置于移液管内壁,所述镶嵌部卡在防滑凹槽内,所述镶嵌部具有弧形凸面;所述弧形凸面与防滑凹槽的槽面相匹配;所述移液管的外壁设置环形的溢流槽。
进一步的,所述移液管内设置加热丝,所述加热丝呈网状设计;所述加热丝与所述温度控制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移液管外壁设置刻度。
进一步的,所述漏斗支架的垂直杆和水平杆垂直相交设置;在水平杆上设置卡紧滑槽,所述卡紧滑槽的槽壁倾斜,滑槽槽面呈收敛结构设计,所述滑槽内设置润滑层;所述滑槽内设置棱形的滑条,所述水平杆通过滑条与垂直杆滑动连接;所述滑条和垂直杆之间焊接连接杆;在所述垂直杆和水平杆连接位置处设置调节螺栓。
进一步的,所述垂直杆表面设置防锈层。
进一步的,所述垂直杆内具有空心区。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条形槽沿着漏锥部内壁的锥面等间距设置。
本发明设计新颖,由于设置加热器和测温装置,可以保证受测防火涂料测量时温度一致,降低测量时温度对粘度的影响,支架可保证量杯的稳定性,避免晃动造成的测量误差。在底座上的凹陷设置的放置槽和依靠杆用于固定料桶或料杯,避免料桶或料杯的倾倒。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内管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兴渝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兴渝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6594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