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互联网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70944.8 | 申请日: | 2018-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991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9 |
发明(设计)人: | 胡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标云(湖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6/248 | 分类号: | G06F16/248;G06F16/25 |
代理公司: | 武汉红观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47 | 代理人: | 陈凯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山二***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互联网 数据 可视化 分析 系统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互联网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系统,在可视化分析系统架构中提供了算法编辑和编译功能,用户可以在编辑窗口中编写可视化算法,通过调用算法编译器将此可视化算法进行编译生成可执行的算法,并保存到服务器端的可视化算法库中;通过调用内部集成的可视化算法或外部导入的算法,用户可以将本地或导入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从而可以简化数据可视化的配置过程;通过数据格式转换机制可以将外部常见的文本数据转换为系统架构内部通用的数据格式,并将导入的数据进行保存、展示和属性配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互联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互联网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到的数据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数据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物,为了更加清晰有效地传达与沟通生活、工作中的数据,人们借助于可视化的图形手段,这就是数据可视化。在传统的数据可视化基础平台和架构中,通常是由专业的研究人员来主导,以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为基础,通过面向特定领域的数据可视化工具,来构建独有的数据可视化解决方案。尽管这类可视化系统架构能够很好的利用可视化视图来分析数据中隐藏的信息,但是由于其所允许输入的数据格式较为单一,所允许使用的可视化算法也被集成在系统架构内部,致使这样高度定制化的数据可视化系统架构缺少用户参与的自由性、灵活性和数据导入、算法导入的开放性。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支持开放性数据源、支持多种可视化形式的通用型、高可扩展性的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系统。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支持开放性数据源、支持多种可视化形式的通用型、高可扩展性的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系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互联网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系统,其包括客户端、业务逻辑端和服务器端,服务器端包括数据转换模块和调用编译器;
客户端提交用户数据、用户算法代码和可视化效果的展示以及提供GUI的交互操作;
业务逻辑端负责处理内部的数据和业务规则,当客户端有用户提交数据或提交算法代码时,业务逻辑端会根据客户端的操作进行数据逻辑处理,通过开启业务处理模式,将业务逻辑请求发送给服务器;
服务器端为客户端提供不同的数据识别、转换为易于可视化展示的内部数据格式、算法编译;
数据转换模块将外部的文本数据转换为可视化分析系统架构内部通用的数据格式;
调用编译器通过调用内部编译器CSC将客户端提交的算法代码进行编译处理,生成可执行的可视化算法;
客户端与业务逻辑端信号连接,业务逻辑端分别与服务器端的数据转换模块和调用编译器信号连接。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客户端包括算法提交模块、数据提交模块和可视化视图模块;
数据提交模块将外部用户采集的数据提交给业务逻辑端进行数据逻辑处理;
算法提交模块将用户在用户端编辑的可视化算法代码提交给业务逻辑端进行算法逻辑处理;
可视化视图模块将数据或算法对应的视图展现在用户端的窗口上;
算法提交模块、数据提交模块和可视化视图模块均与业务逻辑端信号连接。
进一步优选的,业务逻辑端包括数据提交业务模块、算法提交业务模块和可视化视图展示业务模块;
数据提交业务模块通过开启数据提交业务处理模式,将数据业务逻辑请求发送给服务器端的数据转换模块;
算法提交业务模块通过开启算法提交业务处理模式,将算法提交的业务逻辑发送给服务器端的调用编译器;
可视化视图展示业务模块将数据对应的可视化视图展现给用户端的可视化视图模块进行展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标云(湖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标云(湖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7094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