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吸收式热交换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1171808.0 | 申请日: | 2018-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236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7 |
发明(设计)人: | 竹村与四郎;青山淳;平田甲介 | 申请(专利权)人: | 荏原冷热系统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5B30/06 | 分类号: | F25B30/06;F25B30/04;F25B33/00;F25B37/00;F25B39/02;F25B39/04;F25B49/04;F25B41/04;F28D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洋;青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收 热交换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的吸收式热交换系统,使温度上升的被加热流体的出口温度比温度降低的加热源流体的入口温度高。吸收式热交换系统具备:吸收部,其利用吸收热使第一被加热流体的温度上升;冷凝部,其利用冷凝热使第二被加热流体的温度上升;蒸发部,其从加热源流体夺取制冷剂液体的蒸发潜热而使温度降低;再生部,其从加热源流体夺取用于加热希溶液的热而使温度降低,通过吸收液与制冷剂的吸收热泵循环,使吸收部比再生部的内部的压力以及温度升高,吸收式热交换系统还具备:第二被加热流体流出口,其使在冷凝部温度上升后的第二被加热流体朝向热源设备流出;第一被加热流体流入口,其使在热源设备加热后的第二被加热流体作为第一被加热流体流入吸收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收式热交换系统,特别是涉及能够使温度上升的被加热流体的出口温度比温度降低的加热源流体的入口温度高的吸收式热交换系统。
背景技术
热交换器被广泛地作为在高温的流体与低温的流体之间交换热的装置使用。在两个流体之间直接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中,无法使低温的流体的出口温度成为比高温的流体的入口温度高的温度。
作为热交换器的用途之一,可列举出回收排热。排热是未被使用就被舍弃的热,因此若能够使回收排热而使温度上升的流体的出口温度成为比被夺取包含排热在内的热而使温度降低的流体的入口温度高的温度,则可利用的范围变宽。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课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温度上升的被加热流体的出口温度比温度降低的加热源流体的入口温度高的吸收式热交换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吸收式热交换系统,例如图1所示,具备:吸收部10,其利用吸收液Sa吸收制冷剂的蒸气Ve而成为浓度降低后的希溶液Sw时释放出的吸收热,使第一被加热流体RP的温度上升;冷凝部40,其利用制冷剂的蒸气Vg冷凝而成为制冷剂液体Vf时释放出的冷凝热,使第二被加热流体GP的温度上升;蒸发部20,其从冷凝部40导入制冷剂液体Vf,并从加热源流体RS夺取所导入的制冷剂液体Vf蒸发而成为向吸收部10供给的制冷剂的蒸气Ve时所需的蒸发潜热,从而使加热源流体RS的温度降低;以及再生部30,其从吸收部10导入希溶液Sw,并从加热源流体RS夺取对所导入的希溶液Sw进行加热并使制冷剂Vg从希溶液Sw脱离而成为浓度上升后的浓溶液Sa所需的热,从而使加热源流体RS的温度降低,所述吸收式热交换系统构成为:通过吸收液Sa、Sw与制冷剂Ve、Vf、Vg的吸收热泵循环,使吸收部10的内部的压力以及温度比再生部30的内部的压力以及温度升高,蒸发部20的内部的压力以及温度比冷凝部40的内部的压力以及温度升高,所述吸收式热交换系统还具备:第二被加热流体流出口47,其使在冷凝部40温度上升后的第二被加热流体GP朝向热源设备HSF流出;以及第一被加热流体流入口58,其使在热源设备HSF加热后的第二被加热流体GP作为第一被加热流体RP流入吸收部10。
若这样构成,则能够使导入至吸收式热交换系统的冷凝部的第二被加热流体在冷凝部以及热源设备升温后,进一步作为第一被加热流体在吸收部中加热,之后从吸收式热交换系统流出,能够使从吸收式热交换系统流出的第一被加热流体的温度高于在热源设备中对第二被加热流体进行加热的流体的入口温度。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吸收式热交换系统,例如图4所示,在上述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吸收式热交换系统1C的基础上,构成为在第二被加热流体流出口47流出的第二被加热流体GP全部作为第一被加热流体RP而流入第一被加热流体流入口58。
若这样构成,则能够保持相对于吸收式热交换系统流入流出的流体的平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荏原冷热系统株式会社,未经荏原冷热系统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7180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