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穿戴式超声血栓检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1174005.0 | 申请日: | 2018-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246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4 |
发明(设计)人: | 常俊杰;李媛媛;王焜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航空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8/08 | 分类号: | A61B8/08 |
代理公司: | 南昌洪达专利事务所 36111 | 代理人: | 刘凌峰 |
地址: | 330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声波发射接收器 数据处理单元 超声发射 检测结果 接收探头 血栓检测 佩戴环 超声 穿戴 主机 超声发射接收器 超声换能器 初始相位 方便操作 获取数据 检测表面 柔性壳体 无损检测 专业知识 超声波 信号源 贴合 佩戴 抽取 镶嵌 直观 血管 血液 全程 发射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穿戴式超声血栓检测装置,该装置分为两部分,佩戴环和主机,佩戴环包括超声发射接收探头;主机包括超声波发射接收器、数据处理单元和显示单元,超声发射接收探头连接超声波发射接收器,超声发射接收器与数据处理单元连接,检测结果在显示单元中显示;超声换能器镶嵌在佩戴环中,通过向血管中发射和接收超声波,获取不同初始相位的信号源。本发明的优点是:技术先进:全程无损检测,无需抽取血液;且采用柔性壳体,更加贴合检测表面,获取数据更加准确;方便操作:检测结果显示直观,无需操作者拥有专业知识,更加适合中老年使用者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用病变检测及辅助治疗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用于检测浅表(体内)血管内血栓颗粒的穿戴式超声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血栓可以阻碍血流的正常流动,严重的时候甚至可以引起血管的阻塞。脑栓塞就是指脑动脉被进入血液循环的栓子堵塞而引起的相应脑组织缺血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它是产生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危害性极大。因此准确检测和识别血栓,为早期诊断脑血管疾病提供可靠的依据,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超声探头发出一定强度的超声波,当超声波遇见运动的血液时,将产生超声多普勒频移。超声波的波长大于血液中的红细胞的(血液成分中红细胞直径最大)直径,超声波遇见红细胞时将发生散射,而超声回波信号仅为红细胞散射回来的部分声强;当血液中出现与红细胞直径不同的血栓时,血栓与血流形成界面,在两种介质间的界面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声强与这两种介质之间的声阻差成正比。两种介质的密度差越大,所接收的回波信号越强。这样血液与血栓之间的反射波声强明显大于散射声强,因此通过超声多普勒可以检测出血液中的血栓。
作为无损检测血流状况的超声多普勒技术,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利用该技术同样可以检测血流中的血栓信息,目前的经颅超声多普勒仪器就可以被用于脑血栓的检测。但是在临床应用中,血栓信号常常靠医生的经验进行辨别,尚缺乏一种自动检测血栓的多普勒系统。因此如何利用超声多普勒血流信号的特征提取方法准确、自动地检测血栓,就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目前的体外血栓检测仪器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第一:多采用有损检测方法,需要抽取患者少量血液进行检测,增加患者的痛苦,需要专业人员操作;
第二:检测结果需要拥有专业知识的操作者才能判别,不利于患者日常使用;
第三:现有检测仪器多为专业检测设备,不具备便携特性,不方便患者的日常使用。
开发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更适合人体表面放置的用于检测浅表(体内)血栓颗粒的穿戴式超声血栓检测装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穿戴式超声血栓检测装置,具有检测效率高、检测结果准确、设备简单、能够实时进行对血栓病人监测、数据云端处理、网络医生实时健康分析等优势。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穿戴式超声血栓检测装置,该装置分为两部分,佩戴环和主机,佩戴环包括超声发射接收探头;主机包括超声波发射接收器、数据处理单元和显示单元,超声发射接收探头连接超声波发射接收器,超声发射接收器与数据处理单元连接,数据处理单元连接显示单元,其中显示单元使用点阵图形液晶模块,数据处理单元包含将信号进行放大、滤波、A/D变换等处理,最终检测结果在显示单元中显示;超声探头镶嵌在佩戴环中,通过向血管中发射和接收超生波,获取不同初始相位的信号。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佩戴环左右二段中间部分设有伸缩结构,主机上设有调节按钮,佩戴环和主机之间用连接线连接。采用环状可穿戴装置,超声波发射接收探头镶嵌其中,数据通过有线连接至数据处理单元进行处理和显示,其具有可变形、更加适合颈部、头部等位置血栓颗粒的检测。易弯曲等特点,设备小巧、便携,更加适合家居使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全部无损检测过程,不需要抽取血液,使用者只需将佩戴环佩戴至颈部,将探头放置于主动脉上方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航空大学,未经南昌航空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740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