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蟾蜍活饵料培育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176984.3 | 申请日: | 2018-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585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5 |
发明(设计)人: | 方婷;卢文轩;李静;周洵;杨坤;赵秀侠;梁阳阳;朱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7/02 | 分类号: | A01K67/02;A23K50/00;A23K10/22;A23K10/20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兵 |
地址: | 23003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培育池 蟾蜍 活饵料 农业废弃物 罗非鱼苗 培育 规模化生产 动物饵料 动物粪便 鲜活饵料 蟾蜍养殖 螺蛳 罗非鱼 培养池 适口性 水蚯蚓 翻动 螺丝 推入 腐烂 淤泥 池塘 引种 捕捞 铺设 施加 投放 饲料 修建 | ||
本发明涉及蟾蜍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蟾蜍活饵料培育方法,所述蟾蜍活饵料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培养池的修建;在培育池底部铺设淤泥,并投放螺蛳苗和罗非鱼苗;在培育池的平台上投入鲜活水蚯蚓和蛆虫;螺丝苗和罗非鱼苗引种后,每天向培育池内施加培育饲料,每隔1个月,对池塘中的罗非鱼捕捞一次;每隔8~10天将培育池平台上的动物粪便和农业废弃物翻动一次,并将腐烂后的农业废弃物推入培育池内。通过本发明的方法能够同时培养多种适口性好、营养丰富的鲜活动物饵料,满足规模化生产蟾蜍对鲜活饵料的需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蟾蜍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蟾蜍活饵料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蟾蜍,也叫蛤蟆。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癞刺、癞疙宝。在我国分为中华大蟾蜍和黑眶蟾蜍两种。从它身上提取的蟾酥以及蟾衣则是我国紧缺的药材。蟾蜍制剂具有以下药效:1、蟾蜍制剂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搏出量,减低心率并消除水肿与呼吸困难,类洋地黄样作用;2、升压作用,本品繁荣昌盛压作用迅速而平稳,维持时间长且能使肾、脑、冠脉血流量增加,优于肾上腺素缩血管药;3、局麻作用,用豚鼠角膜进行试验,眼内滴入等量药物后,每隔5min刺激6次,共30min,统计30min内刺激角膜不发生反应的次数,以无反应的百分率作用为局麻过程指标,发现其局麻作用大部分比可卡因强;4、抗肿瘤作用,蟾蜍制剂具有增高小鼠脾脏溶血空斑形成细胞(PEC)活性率,促进巨噬细胞功能及增高清溶菌酶浓度等作用,另外蟾蜍对免疫系统及循环系统等方面也有作用。
在野生蟾蜍规模化人工养殖过程中,虽然蟾蜍的繁殖和产量有所突破,但是蟾酥的效价却有所降低,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大量适口性好、营养丰富的鲜活动物饵料,不能满足规模化生产蟾蜍对鲜活饵料的需要。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蟾蜍活饵料培育方法,通过本发明的方法能够同时培养多种适口性好、营养丰富的鲜活动物饵料,满足规模化生产蟾蜍对鲜活饵料的需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蟾蜍活饵料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培养池的修建: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水田作为培养池,培养池的深度为50~100cm,面积5~10m2为一个单元,在每个稻田单元内堆起高出水面30~50cm,面积为1~2cm2的平台;
所述培育池的对角线位置上开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和出水口使用防逃网阻拦;
调节培养池内的溶解氧浓度为5~12mg/L,pH值为6.3~7.5;
(2)在培育池底部铺设淤泥,淤泥厚度为10~20cm,然后用生石灰对培育池进行杀菌,一周后向池塘注水至水深为40~80cm,然后全池泼洒动物粪便,10~15天后种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覆盖培育池30~50%面积,一周后,向培育池中投放螺蛳苗和罗非鱼苗;
在培育池的平台上铺设20~30厘米厚的使用EM菌活菌液发酵过的动物粪便,在动物粪便的上方覆盖农业废弃物,并使农业废弃物保持50~80%的含水率,每5~10天喷洒一次水,采用喷雾器喷洒,为加速有机物的腐化,喷洒的水体中添加1%~2%的EM液进行喷洒,然后投入鲜活水蚯蚓和蛆虫,当农业废弃物腐烂后,上层继续覆盖新的农业废弃物;
(3)螺丝苗和罗非鱼苗引种后,每天向培育池内施加0.5~3kg/m2的培育饲料,每周投喂发酵粪肥100~200kg,沿池塘四周泼洒,泼洒前关闭微流水,泼洒结束后5~10h再开启微流水,每隔1个月,对池塘中的罗非鱼捕捞一次;
每隔8~10天用“T”型耙将培育池平台上的动物粪便和农业废弃物翻动一次,并将腐烂后的农业废弃物推入培育池内。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未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7698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