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玻纤锚杆微应变分析的破碎软岩隧道松动圈测试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177279.5 | 申请日: | 2018-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579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9 |
发明(设计)人: | 周建勇;张俊儒;李建军;李兴春;冯海洋;包烨明;温辉;任贵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08 | 分类号: | G01N3/08;G01B7/16 |
代理公司: | 太原晋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10 | 代理人: | 王瑞玲 |
地址: | 030024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松动圈 测试 微应变 玻纤 锚杆 测试技术 破碎 软弱破碎围岩 软岩隧道 测试领域 分布曲线 锚杆轴线 数据分析 数值变化 隧道围岩 围岩性质 应变片 量测 软岩 围岩 分析 绘制 隧道 引入 | ||
1.一种基于玻纤锚杆微应变分析的破碎软岩隧道松动圈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根据地质勘探报告预估破碎软岩隧道所处地层松动圈(7)、塑性区(8)、弹性区(9)的区域范围;
S2.在完成初期支护(4)的隧道内表面进行玻纤锚杆安置孔(10)的打孔作业,玻纤锚杆安置孔(10)的数量为若干个且成孔方向垂直于隧道轮廓线,玻纤锚杆安置孔(10)的孔径应大于玻纤锚杆(1)的直径,玻纤锚杆安置孔(10)的孔深应大于隧道轮廓线至隧道所处地层弹性区(9)的最小直线距离;
S3.选择长度与玻纤锚杆安置孔(10)深度相适应的玻纤锚杆(1),在其外表面固定多组应变片(2),应变片(2)连接有导线(11)并与应变仪(5)相连通;
S4.将带有应变片(2)的玻纤锚杆(1)插入玻纤锚杆安置孔(10)中并及时对孔内注浆;
S5.待玻纤锚杆安置孔(10)内所注浆液凝固后,利用应变仪(5)接收各组应变片(2)所获得的应力值进行锚杆微应变数据的采集并将数据导入至计算机;
S6. 对采集到的微应变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绘制微应变沿玻纤锚杆(1)轴线的变化曲线,最终根据所得曲线的变化趋势确定围岩松动圈(7)的范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玻纤锚杆微应变分析的破碎软岩隧道松动圈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玻纤锚杆安置孔(10)利用潜孔钻机进行施工,玻纤锚杆安置孔(10)的深度取值范围为6~12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玻纤锚杆微应变分析的破碎软岩隧道松动圈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玻纤锚杆(1)上应变片(2)的布设密度及布置方式根据工程测试精度需求所决定,布设密度可为沿玻纤锚杆(1)轴向的等间距布设或不等间距布设。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玻纤锚杆微应变分析的破碎软岩隧道松动圈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应变片(2)布设的起始位置应不小于玻纤锚杆(1)端头距隧道净空方向1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玻纤锚杆微应变分析的破碎软岩隧道松动圈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玻纤锚杆(1)设置在玻纤锚杆安置孔(10)的中部,玻纤锚杆安置孔(10)在注浆前,用封锚剂封堵端头(3)对玻纤锚杆安置孔(10)进行封堵以防止所注浆液流出,注浆压力为0.5~1.0MPa,注浆过程中注浆压力逐级提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玻纤锚杆微应变分析的破碎软岩隧道松动圈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注浆液为水泥浆,水泥浆采用单浆液且水泥浆的水灰比为1:1。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所述的任意一项基于玻纤锚杆微应变分析的破碎软岩隧道松动圈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数据采集的方式可为连续采集或间隔时间采集,具体采集方式的选择可结合破碎软岩特性及施工现场情况进行灵活确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77279.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