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柔性机翼的变攻角机构在审
申请号: | 201811178209.1 | 申请日: | 2018-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790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9 |
发明(设计)人: | 赵天龙;何宇;胡寒栋;苏磊;周恒妍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4C33/02 | 分类号: | B64C3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7 | 代理人: | 付生辉 |
地址: | 10003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舵机 变攻角机构 翼肋 翼尖 翼梁 柔性机翼 机翼 所在平面 翼尖处 攻角 扭转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柔性机翼的变攻角机构,所述变攻角机构设置在机翼的翼尖处,并与机翼的翼梁连接,所述变攻角机构包括翼尖翼肋和舵机,所述翼尖翼肋与所述舵机连接;所述舵机与所述翼梁连接。通过采用本发明所公开的变攻角机构,将舵机安装在翼尖翼肋,并且舵机直接作用于翼梁,避免了舵机动作时产生翼肋所在平面外的扭转,提高了变攻角效率及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攻角机构,特别是涉及一种适用于柔性机翼的变攻角机构。
背景技术
扑翼机(ornithopter)是指机翼能像鸟和昆虫翅膀那样上下扑动的重于空气的航空器,又称振翼机。扑动的机翼不仅产生升力,还产生向前的推动力。在中国春秋时期就有人试图制造能飞的木鸟。15世纪意大利的达·芬奇绘制过扑翼机的草图。1930年,一架意大利的扑翼机模型进行过试飞。此后出现过多种扑翼机的设计方案,但由于控制技术、材料和结构方面的问题一直未能解决,扑翼机仍停留在模型制作和设想阶段。2013年,科技公司Festo的科学家研制出的一款既能够模拟鸟类飞行也能够极逼真地扑动翅膀的机器鸟,称之:smartbird。研究称扑翼形式无法让飞机产生向上动力,但是该类鸟飞行器可以如真正的鸟儿一样起飞降落,也算是扑翼机的终极之作。
而由于扑翼机为同时产生升力与前飞的动力需要控制机翼攻角随扑翼上下扑动而变化,现有的扑翼机机翼攻角变化方案中舵机未直接作用于翼梁,舵机产生的扭矩会对翼肋产生一定的翼肋所在平面外扭转,在扑翼快速扑动过程中容易产生机翼不稳定扭转,损失升力甚至造成飞行稳定性不可控制。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能够直接作用于机翼翼梁,使扑翼在快速扑动过程中实现稳定扭转,降低损失升力,适用于柔性机翼的变攻角机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柔性机翼的变攻角机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本发明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柔性机翼的变攻角机构,所述变攻角机构设置在机翼的翼尖处,并与机翼的翼梁连接,所述变攻角机构包括翼尖翼肋和舵机,
所述翼尖翼肋与所述舵机连接;所述舵机与所述翼梁连接。
优选地,所述舵机包括舵机本体和执行机构,
所述舵机本体固定安装在所述翼尖翼肋的中心位置;所述执行机构可转动的连接在所述翼梁上。
优选地,在所述翼尖翼肋的中心位置处设有与所述舵机本体连接的安装框架。
优选地,所述执行机构包括与所述翼梁连接的旋转轴,所述旋转轴位于所述翼尖翼肋的扭转中心。
优选地,所述翼梁上有与所述变攻角机构平行布置的翼肋组,
其中所述翼肋组包括第一翼肋和第二翼肋,在所述第一翼肋的中心处与所述翼梁的垂足连接;在所述第二翼肋的中心处与所述翼梁的垂足连接。
优选地,所述变攻角机构的变攻角范围为-30°~35°。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为一种是用于柔性机翼的变攻角机构,能够直接作用于机翼翼梁,提高了扑翼在快速扑动过程中扭转的稳定性,降低了损失升力。此外,采用本发明中公开的变攻角机构提高了变攻角的效率,还可根据舵机的动作角度范围设定变攻角的范围。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示出本实施例中一种适用于柔性机翼的变攻角机构的示意图;
图2示出本实施例中安装有变攻角机构的整体机翼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未经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7820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