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旧混凝土界面梁、板构件交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178435.X | 申请日: | 2018-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722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2 |
发明(设计)人: | 黄辉辉;郭达文;刘斯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 |
代理公司: | 广州知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4 | 代理人: | 刘小敏;侯莉 |
地址: | 51001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传力梁 梁式构件 新旧混凝土界面 混凝土粘结 板式构件 钢筋 交接结构 施工 板构件 混凝土 抗剪承载力 范德华力 交界面 外侧面 咬合力 传力 面做 凿毛 粘结 植入 浇筑 穿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旧混凝土界面梁、板构件交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包括既有梁式构件、传力梁和新建板式构件,传力梁连接在新建板式构件的端部上并与之一体浇筑而成,传力梁外侧面固定于既有梁式构件新旧混凝土粘结面上,新旧混凝土粘结面做凿毛处理,且传力梁与既有梁式构件之间设有界面钢筋,界面钢筋一端锚入传力梁,另一端穿过新旧混凝土粘结面植入既有梁式构件中。本发明在既有梁式构件和新建板式构件之间设置传力梁,增大了新旧混凝土界面的粘结面积,显著提高了新旧混凝土界面的机械咬合力、范德华力等交界面作用力,改善了新旧混凝土界面传力效果,确保施工质量,施工方便。传力梁和既有梁式构件之间设有界面钢筋,提高了界面抗剪承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旧混凝土界面梁、板构件交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混凝土结构是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中最常见的结构形式。混凝土加固从上世纪50年代逐渐开展,合适的加固技术和做法保证了既有建筑结构安全,同时也使其使用寿命延长。在混凝土加固做法中,新、旧混凝土交接处理是最常见的加固做法之一。常见于在既有混凝土柱上加设新梁、新板;在既有混凝土墙上加设新梁、新板;在既有混凝土梁上加设新梁、新板等等。
如图1、2所示,常规的新旧混凝土粘结面处理为凿毛处理,即在既有梁式构件1的新旧混凝土粘结面2上凿毛4,新建板式构件3在新旧混凝土粘结面2上与既有梁式构件1交接,新建板式构件3的横向钢筋通过植筋孔5植入既有梁式构件1中,虽然通过凿毛和植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旧混凝土咬合度,但是,随着工程经验不断积累,这种单一凿毛处理新旧混凝土界面的做法存在着以下缺陷:
⑴目前,在工程上对大多数新旧混凝土粘结面凿毛深度以及凿毛率并无明确规定,以致实际施工时凿毛质量参差不齐,给加固质量带来了不安全因素。
⑵从近年来研究新旧混凝土粘结机理得知,新旧混凝土结合面的粘结强度远低于新旧混凝土各自本体强度,约为现浇完整构件的0.4倍,因此,当新旧混凝土界面受荷载过大时,容易发生直剪破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成本低、可改善新旧混凝土界面传力效果、确保施工质量的新旧混凝土界面梁、板构件交接结构。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新旧混凝土界面梁、板构件交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既有梁式构件、传力梁和新建板式构件,所述传力梁连接在新建板式构件的端部上并与之一体浇筑而成,所述传力梁的外侧面固定于所述既有梁式构件的新旧混凝土粘结面上,所述新旧混凝土粘结面做凿毛处理,且所述传力梁与既有梁式构件之间设有界面钢筋,所述界面钢筋的一端锚入传力梁,另一端则穿过新旧混凝土粘结面植入既有梁式构件中。
本发明在既有梁式构件和新建板式构件之间设置传力梁,增大了新旧混凝土界面的粘结面积,显著提高了新旧混凝土界面的机械咬合力、范德华力等交界面作用力,改善了新旧混凝土界面的传力效果,可确保施工质量,而且施工方便,结构简单,成本低,易于实现。在传力梁和既有梁式构件之间设有界面钢筋,并可以根据计算要求增加新旧混凝土界面的界面钢筋数量,较大地提高了界面的抗剪承载力。另外,由于本发明采用传力梁,使得界面钢筋与梁面钢筋易于错开,有效保证了植筋质量,使得施工质量可控。本发明新建板式构件的边界可根据设计需求,选取固接、铰接,增加了设计的灵活性。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传力梁的宽度大于或等于200mm,传力梁的宽度根据新建板式构件的受力要求而定,应满足新建板式构件面筋锚固要求。传力梁的高度根据界面受力要求而定,传力梁的高度大于新建板式构件厚度的2倍,且大于或等于300mm。
本发明所述传力梁的截面抗剪承载力按以下公式计算:
V=cAc+μ(Avfy+Pc)…………………….………….(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未经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7843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