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环氧树脂灌封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81168.1 | 申请日: | 2018-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852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发明(设计)人: | 王贵平;陆璐侃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聚合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J161/06 | 分类号: | C09J161/06;C09J163/00;C09J11/04;C09J11/06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颜希文;宋静娜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环氧树脂 灌封胶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环氧树脂灌封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灌封胶由A组分和B组分组成,所述A组分包括以下重量份组分:酚醛树脂25~35份、脂环族树脂9~12份、硅烷偶联剂0.05~0.1份、硅微粉60~70份和助剂0.5~0.7份;所述B组分包括以下重量份组分:固化剂30~40份、促进剂0.05~0.1份、溶剂1.5~2.5份、硅微粉60~70份和助剂0.6~0.9份。本发明灌封胶的采用酚醛树脂与脂环族树脂为主体,既提高固化后的耐热性又可以增加韧性;添加硅微粉和硅微粉,提高灌封胶的耐热性和抗冷热冲击性能,使其适用于灌封磁悬浮列车传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氧树脂灌封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环氧树脂灌封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电子工业是公认的高技术产业,电子材料是电子技术的基础,在电子化学品中环氧树脂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广泛用于多种工艺,并成为电子工业重要的绝缘材料。环氧树脂灌封胶经过手工或者机械化的方式,被灌注于器件中,后经过常温或者升温固化使其成型,达到防水防潮防尘,绝缘保密以及提高对外界冷热冲击以及振荡抵抗力的目的。因此,环氧树脂灌封胶需实现电性能优异,力学性能良好,耐热好,吸湿率和热膨胀系数小等特点,有时还需满足阻燃、导热、耐潮热以及耐候性等要求。
在电子技术领域,对环氧树脂灌封胶研究较为广泛的是提高材料的耐热性、介电性和阻燃性,降低吸水率、收缩率以及内应力。目前环氧树脂灌封胶改进的主要方向是合成新的环氧树脂和固化剂,原料的高纯度化,对环氧树脂的改性,包括增韧、增强、共混和填充,开发无卤阻燃体系,改善工艺设备等。
磁悬浮列车是21世纪理想的超级特别快车,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发展磁悬浮列车。至2012年,中国和日本、德国、英、美等国都在积极研究这种车。日本的超导磁悬浮列车已经过在轨试验,即将进入实用阶段,运行时速可达300千米以上。而磁悬浮技术的系统,是由转子、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4部分组成。可见作为磁悬浮列车上重要的零部件—传感器的发展就显得更加重要。由于应用到磁悬浮列车上,因此要求比普通传感器要求更加严苛,要求产品热硬度、韧性和抗冷热冲击等性能非常优越。
目前国内针对应用在磁悬浮列车上的传感器用环氧树脂灌封胶研究非常少,主要是对于环氧树脂灌封胶要求非常高,要求环氧树脂灌封胶流动性好,便于操作,140℃下热硬度高,韧性好,不易开裂,抗冷热冲击性能优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环氧树脂灌封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提高环氧树脂灌封胶的热硬度、耐热性和抗冷热冲击性能,使其适用于灌封磁悬浮列车传感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环氧树脂灌封胶,由A组分和B组分组成,所述A组分包括以下重量份组分:酚醛树脂25~35份、脂环族树脂9~12份、硅烷偶联剂0.05~0.1份、硅微粉60~70份和助剂0.5~0.7份;所述B组分包括以下重量份组分:固化剂30~40份、促进剂0.05~0.1份、溶剂1.5~2.5份、硅微粉60~70份和助剂0.6~0.9份。
本发明灌封胶的采用酚醛树脂与脂环族树脂为主体,既提高固化后的耐热性又可以增加韧性;较高比例的填料的加入会导致灌封胶的线膨胀系数增大,流动性降低,本发明选用硅微粉,较大程度较低环氧树脂灌封胶的线性膨胀系数且不会对灌封胶的流动性产生较大影响,易于工艺操作;固化体系中采用较高含量硅微粉,提高整体体系的填料含量,降低收缩,有利于提高灌封胶的耐热性和抗冷热冲击性能。
目前灌封胶如若需要耐高低温不开裂,则需要提高环氧树脂的机械强度以及降低胶水的线性膨胀系数,但降低线性膨胀系数需调整填料与树脂的比例,并保证操作工艺性、耐热性以及电性能优异。本发明中各组分的配比对灌封胶的性能影响较大,发明人通过反复试验,优选搭配组分,并优化各组分的配比,使得该灌封胶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抗冷热冲击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聚合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聚合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8116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丙烯酸共聚接枝淀粉环保胶粘剂
- 下一篇:一种环氧填缝剂及其制备方法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