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全面屏光学组件及电子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83823.7 | 申请日: | 2018-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452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2 |
发明(设计)人: | 王敏昌;魏文雄;胡轶;朱永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全面 光学 组件 电子设备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全面屏光学组件,用于电子设备中,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屏,光学组件包括:背光模组、主动光传感器以及调光件,显示屏和主动光传感器位于背光模组的相对两侧,背光模组包括第一棱镜膜和层叠于第一棱镜膜上的第二棱镜膜,第一棱镜膜包括数条第一三棱镜,第二棱镜膜包括数条第二三棱镜,第一三棱镜的长轴和第二三棱镜的长轴相互垂直;第一三棱镜包括第一入光面,第二三棱镜包括第二入光面,显示屏的显示面、第一入光面和第二入光面相互平行设置,主动光传感器包括感测器和发光器,调光件用于将发光器发射的光线呈相较于竖直方向倾斜的入射角入射至第一入光面后由第二出光面射出,以使光线呈垂直角度穿过显示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面屏光学组件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主动光学器件在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电子设备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器件工作时会主动发射光束,并根据周围物体反射回的光信号来实现特定的功能,如接近光传感器。为了避免被用户察觉,这些器件发射的都是红外波段的信号,而为了保证器件光路,在手机外壳上开孔是常规的手段。
而现在的终端的屏占比已经成为各生产商竞相追逐的核心,现有技术中,为了实现大显示屏幕,通过对手机屏幕进行异形切割,留出一块刘海状的边框放置这些需要开孔的传感器,或者是在边框和屏幕的连接处留出一条窄缝,供这些主动光学器件出光;但是均无法实现真正的全面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实现显示屏全面屏显示的光学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全面屏光学组件,用于手机等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屏,所述光学组件包括背光模组、主动光传感器以及调光件,所述显示屏和主动光传感器位于所述背光模组的相对两侧,
所述背光模组包括第一棱镜膜和层叠于所述第一棱镜膜上的第二棱镜膜,所述第一棱镜膜包括数条平行设置的第一三棱镜,所述第二棱镜膜包括数条平行设置的第二三棱镜,所述第一三棱镜的长轴和所述第二三棱镜的长轴相互垂直;所述第一三棱镜包括第一入光面和第一出光面,所述第二三棱镜包括第二入光面和第二出光面,所述显示屏的显示面、所述第一入光面和所述第二入光面相互平行设置,
所述主动光传感器包括感测器和发光器,所述感测器用于感测所述发光器发射的光线的反射光信号;所述主动光传感器包括接近光传感器、飞行时间传感器、虹膜识别传感器以及用于人脸识别的点阵投射器、泛光照明器件等。
所述调光件用于将所述发光器发射的光线呈相较于竖直方向倾斜的第一入射角入射至所述第一入光面,经所述第一三棱镜折射后由所述第一出光面射出,并呈相较于竖直方向倾斜的第二入射角入射所述第二入光面,经所述第二三棱镜折射后由所述第二出光面射出,以使所述光线呈垂直角度穿过所述显示屏。其中第一入射角与第二入射角的角度不同;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光线呈垂直角度穿过所述显示屏的垂直角度是允许有一定的误差存在的,如90度角左右可以加减一定的角度偏差,具体允许的角度偏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以实际应用中需要达到的指标来确定,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的光学组件中,将主动光传感器设置于显示屏背光侧,并通过调光件实现主动光传感器的发射光线(探测光)以一定倾斜角度入射至棱镜膜,保证主动光传感器的光线可以通过背光模组及显示屏,并且可以使光线垂直射出显示屏保证探测光光线的透过棱镜膜的透过率,保证所述主动光传感器的感测性能,不需要在光学组件的显示屏一侧预留通光孔的位置或者额外在外壳上制作通光孔,实现显示屏真正的全屏大屏幕形式,并且从外观上看是没有孔的存在,更利于外观美化的设计。本实施例中,所述主动光传感器为接近光传感器,用于辅助终端控制光学组件的屏幕点亮或者熄灭,防止使用时误触屏幕。
进一步的,在以垂直于所述显示屏的方向为Z轴、以所述第一三棱镜的长轴方向为Y轴、以所述第二棱镜长轴方向为X轴的坐标系中,所述坐标系原点为入射所述第一棱镜膜的入射光线上或者该光线的延长线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8382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