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酯短纤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87806.0 | 申请日: | 2018-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385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发明(设计)人: | 戴钧明;王树霞;司虎;李映;胡兆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F8/14 | 分类号: | D01F8/14;D01F1/07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孙斌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酯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酯短纤及其制备方法,该聚酯短纤制备方法包括:在反应容器中加入PTA、EG乙二醇、勃姆石,通过聚酯反应,反应完毕经熔体泵挤出、切粒、干燥,得到阻燃纤维用聚酯;将阻燃纤维用聚酯与有光聚酯进行共混后,进过处理,得到聚酯短纤产品。本发明的聚酯短纤不仅制备工艺简单方便,同时产量高,生产成本低,制备的得到聚酯短纤,相比常规聚酯薄膜,相比常规有光缝纫线纤维,新型聚酯短纤的常规性能相当,极限氧指数可由21.0提高至26.5以上,具有显著的阻燃效果,勃姆石高温分解产物为水蒸气,对于环境无害。本发明采用原位法生产新型聚酯短纤,具有一定的经济前景和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化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聚酯短纤及其制备方法。
现有技术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涤纶)综合性能优异,具有耐磨性好、强度高、弹性好、抗皱性强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工业及民用领域,但聚酯纤维具有易集聚静电、易吸尘、易燃的特点,限制了聚酯纤维的进一步应用,尤其是极限氧指数只有21%左右,燃烧时产生的熔滴具有安全隐患并且容易引起二次火灾。
目前现有技术改进BOPET阻燃主要可通过四种途径:(1)采用原位聚合方式,在聚酯聚合反应过程中加入阻燃剂,原位法阻燃聚酯能够达到长久的阻燃效果,其技术关键点在于寻找合适的阻燃剂,常见的CEPPA、DDP等磷系阻燃剂添加量较高,导致缩聚时间长、产品结晶慢等问题;无机阻燃剂如氢氧化镁、氢氧化铝等易高温分解,导致聚合反应变慢、产品色相变差。(2)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含有阻燃剂的聚酯母粒,如中国专利201210103282.9、201310006948.3、 201310131558.9、201310243974.8、201410291151.7等专利分别采用磷系阻燃剂、含氮膨胀型阻燃剂等制备了共混法阻燃母粒,但熔融共混法的分散均匀性难以保证,且聚酯经熔融挤出后会对其特性粘度、端羧基、色值等指标生产影响。(3) 纺丝过程中采用皮芯型复合材料纺丝,此种方式对于喷丝板的设计要求较高,对于纺丝质量也不能保证均匀稳定。(4)纤维后整理阶段在织物表明涂覆一层阻燃聚酯进行改性,但阻燃剂往往容易渗出或后道处理热分解,产品性能不稳定。从以上四种阻燃纤维的生产方式来看,制备一种既能够阻燃、又不影响纤维性能的原位聚合聚酯,对于拓展聚酯纤维的使用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聚酯短纤及其制备方法,为克服聚酯纤维阻燃效果差、现有阻燃剂存在高温分解产生有毒物质、共混法阻燃聚酯分散不均匀等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原位法制备纤维阻燃聚酯的方法,通过在原位聚合过程中添加勃姆石制备新型聚酯短纤,在其他性能与有光缝纫线纤维相当的前提下,达到提高阻燃性能、高温无有害产物等效果。
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如本发明所述一种聚酯短纤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在反应容器中加入对苯二甲酸(PTA)、乙二醇(EG)、催化剂、勃姆石,进行酯化反应、缩聚反应(在PTA法原位聚合制备PET过程中酯化反应、缩聚反应),反应完毕经熔体泵挤出、切粒、干燥,得到阻燃纤维用聚酯;
(2)将阻燃纤维用聚酯与有光聚酯进行共混后进过常规的聚酯纤维加工,包括经预结晶、干燥、熔融挤出、纺丝成型、环吹、集束处理、水浴、蒸汽牵伸、紧张热定型、上油、叠丝、卷曲、松弛热定型、切断打包等程序,得到聚酯短纤产品;或者阻燃纤维用聚酯直接经预结晶、干燥、熔融挤出、纺丝成型、环吹、集束处理、水浴、蒸汽牵伸、紧张热定型、上油、叠丝、卷曲、松弛热定型、切断打包得到聚酯短纤产品。
作为优选,步骤(1)所述勃姆石的平均粒径为0.20μm~2μm,勃姆石粒径过小难以在均匀分散在聚酯基体中,从而在后道引起疵点、断头等现象;粒径过大则纺丝过程中的经过喷丝孔时造成成型不畅。
进一步地,步骤(1)所述阻燃聚酯中勃姆石质量分数为0.3%~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8780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变色纤维
- 下一篇:一种窗帘用光变色面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