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核跨域网络的纵横双向跨节点交叉协同交互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88146.8 | 申请日: | 2018-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7475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0 |
发明(设计)人: | 李斌勇;杜泽燕;乔少杰;高家奇;齐佳昕;廖怀凯;廖兆琪;熊熙;杨恒麟;阎泽诚;李文皓;方露;余启航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 |
代理公司: | 51229 成都正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李林合;李蕊 |
地址: | 610025 四川省成都市双***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节点环 协同 纵横双向 节点关联 跨域网络 信息传递 多核 收发 传统节点 单一路径 访问路径 关联关系 关联连接 交互路径 交互模型 交互效率 节点函数 节点连接 节点损坏 信息传播 信息交互 容错率 双路径 拥堵 直观 分析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核跨域网络的纵横双向跨节点交叉协同交互方法,包括建立任务收发点、内节点环、中节点环、外节点环相互之间的关联关系,且建立了多种节点与节点之间、节点与任务收发点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互路径,然后建立节点函数和节点关联函数,作出节点关联分析图,得到各种节点和信息传播路径,从而更加直观地表达纵横双向跨节点的协同交互模型的意义,避免了传统节点间的单一路径或双路径信息交互速度慢、节点损坏影响整体交互的缺点,两个节点环上的节点连接紧密,协同交互效率高,避免了访问路径过少而拥堵的现象,所有路径都得到合理利用,关联连接路径多,容错率高,信息传递和交互速度快,提高了协同交互的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互方法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多核跨域网络的纵横双向跨节点交叉协同交互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制造业向全球化、集群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单纯竞争模式,正逐步演化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多个企业群联盟间的竞争,而联盟内的企业群则构成了相互依赖、相互协同的新型互惠共赢产业链动态协作关系。
对于产业链上的绝大多数中小型企业而言,为了节省成本和享受更专业的信息服务,迫切需要应用第三方云服务平台来为其提供面向产业链协同的信息服务。制造行业的上、中、下游多类型企业群业务协同信息交互具有角色类别多样化、协作关系动态化、信息资源差异化等诸多特性,给第三方云服务平台的搭建带来了难题,尤其是如何面向产业链多类型企业群构建一套可行的角色协同与业务协作的云服务访问控制体系,是云服务平台建设面临的首要困境。
交互(Interaction)是发生在可以相互影响的两方或者更多方之间的行为。互连互通性是与交互紧密相连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同一系统内的交互之间的交互,多个简单交互的联合可能构成惊人的复杂交互。系统内参与交互的各方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每次交互都有一个因果关系。网络交互则是以网络为传输媒介、发生在两个实体或者更多个实体之间的通信。每种网络交互模式支持一种特定的实体之间协作的方式,每种网络交互模式都规定了在请求资源或服务的过程中一个实体怎样和另外的实体互相合作。
但是,现有的交互方法节点与节点之间的信息关联或传输路径只有一条或两条,虽然结构比较简单,但当需要处理大量或多级任务的时候,信息传输路径只有有限的几条,会发生信息任务传输拥挤、堵塞的现象,从而大大影响了任务发布效率和客户访问效率,信息交互效率也会因此大大下降。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方案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多核跨域网络的纵横双向跨节点交叉协同交互方法,避免了传统节点间的单一路径或双路径信息交互速度慢、节点损坏影响整体交互的缺点,两个节点环上的节点连接紧密,协同交互效率高,避免了访问路径过少而拥堵的现象,所有路径都得到合理利用,关联连接路径多,容错率高,信息传递和交互速度快,提高了协同交互的稳定性,能有效的解决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多核跨域网络的纵横双向跨节点交叉协同交互方法,包括任务收发点,任务收发点连接有业务处理环,业务处理环上设有若干任务节点,任务收发点将任务直接传递到任务节点上,业务处理环上任务节点的分布情况如下:
S100、将业务处理环分为的内节点环、中节点环和外节点环,内节点环、中节点环和外节点环三个节点环均以任务收发点为圆心,设内节点环、中节点环、外节点环距离任务收发点的网络传输路径长度分别为1、2、3,即内节点环上的节点、中节点环上的节点、外节点环上的节点距离任务收发点的网络传输路径长度也分别为1、2、3;
S200、三个节点环上均设有若干节点,且内节点环、中节点环、外节点环上的节点数目分别为4、16、32;
S300、内节点环与中节点环上的若干个具有网络关联的节点均通过网络关联线连接起来,中节点环与外节点环上的若干个具有网络关联的节点也通过网络关联线连接起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未经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8814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