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水平深井降温及地热利用系统及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811195212.4 | 申请日: | 2018-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398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5 |
发明(设计)人: | 李猛;张吉雄;孟国豪;张强;曹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F3/00 | 分类号: | E21F3/00;F24T10/30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张婷婷 |
地址: | 22111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深井 导热流体 高温水 地热利用系统 温度传感器 采热系统 换热系统 提升系统 浅部 流量计 蓄热 采煤工作面 出水阀门 单位能耗 进水阀门 散热管路 温度过高 吸热材料 吸热管路 相变材料 有效解决 作业环境 热效率 出水泵 进水泵 液位仪 导流 井下 水作 水泵 地热 水池 矿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水平深井降温及地热利用系统及工艺,该系统包括深井采热系统、浅部换热系统及高温水提升系统。所述深井采热系统包括吸热管路、导热流体提升管路、导热流体下送管路、水泵、温度传感器,所述浅部换热系统包括散热管路、蓄热水池、进水泵、进水阀门、温度传感器、液位仪,所述高温水提升系统包括出水泵、流量计、出水阀门、高温水提升管路。所述导热流体利用水作导流介质、相变材料作吸热材料,显著提高了采热效率及采热量。本发明系统结构简单,可长期使用,利用矿井多水平持续降温、效果显著,降温范围广,地热利用率高,单位能耗低,有效解决了深井采煤工作面温度过高的问题,为井下工作人员提供舒适的作业环境。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煤矿深部资源开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水平深井降温及地热利用系统及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浅部煤矿资源的衰竭,深部矿产资源的开采势在必行。但随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地温越来越高。矿井深度超过1000m以后,地温普遍超过50℃,高地温产生的热害问题严重影响了煤矿工人的身心健康,并制约着煤矿的安全高效生产。
目前矿井深部降温,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在地面建立大型降温系统,通过专用管道向井下输送冷水或冰块,在采场进行热交换后,再输送回地表进行重复冷却使用,以此降低采场范围内的温度,但是该方法系统庞大,设备投资高,矿井深度大,提升运输困难,运营成本高,且使用水作热交换介质,热交换效率低,不足以满足大型矿井的需求;二是采用局部降温措施,通过优化采区布置、通风方式,增加局部冷却设施等进行降温,但是该方法效率低,降温效果不明显,仅适用于采场范围较小的条件。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多水平深井降温及地热利用系统及工艺,这是一种利用深井多水平进行矿井降温和地热利用的系统,该系统具有设备运营成本低、降温范围广、降温效果显著、地热利用率高、单位能耗低、安全可靠等优点。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多水平深井降温及地热利用系统,从深井由下往上依次包括深井采热系统、浅部换热系统及高温水提升系统;
所述深井采热系统位于矿井深部水平,在深井处进行热量采集;包括吸热管路,以及连接所述吸热管路的进口端的导热流体下送管路、连接所述吸热管路的出口端的导热流体提升管路;所述导热流体提升管路上设置有水泵;
所述浅部换热系统位于矿井浅部水平,利用深井采热系统采集的热量对水进行加热;包括蓄热水池和其内部设置的对其进行加热的散热管路,所述散热管路的进口端与所述导热流体提升管路相连,所述散热管路的出口端与所述导热流体下送管路相连;所述蓄热水池为密闭空间,进水端外部设有进水泵与进水阀门;
所述高温水提升系统上下分别连接地表与浅部换热系统,将浅部换热系统中加热后的热水提升至地表;包括设置在蓄热水池外部的出水阀门和高温水提升管路,所述出水阀门连接有设置在蓄热水池外部的出水泵;地表连接有热水利用系统。
进一步的,所述矿井深部水平位于地表下2000m以深,所述矿井浅部水平位于地表下800~1000m深度。
进一步的,所述吸热管路为密闭管路,其内导热流体为利用水作导流介质、相变材料微颗粒作吸热材料,所述相变材料根据所处深部水平地温条件而定,相变温度较所述矿井深部水平位置的地温低5~10℃,所述相变材料微颗粒直径集中分布于1~5μm,在导热流体中浓度为50~60%。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流体下送管路上设置有流量计。
进一步的,所述吸热管路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进一步的,所述蓄热水池内设有温度传感器和液位仪。
进一步的,所述出水阀门连接有设置在蓄热水池内部的流量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9521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