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反应釜加热装置及其换热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99454.0 | 申请日: | 2018-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4015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31 |
发明(设计)人: | 毛燕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科峰有机硅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19/00 | 分类号: | B01J19/00;B01J19/18;F28D7/08;F23J15/06 |
代理公司: | 33304 杭州永航联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江程鹏 |
地址: | 314422 浙江省嘉兴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热 加热方式 转动球 流体 扰流 传动装置 固液共存 换热系统 加热搅拌 加热装置 搅拌装置 体内流体 不均衡 常规的 反应釜 区域性 扰流式 夹层 釜体 换热 气缸 叶片 电机 统一 | ||
本发明为一种反应釜加热装置及其换热系统,包括釜体,夹层,搅拌装置,传动装置,电机,气缸;能够实现釜体内流体针对性的部分区域的加热,解决了由于固液共存时加热存在区域性不均衡的问题,同时通过调整加热方式,也能实现所有区域的统一加热,能够满足不同的加热需要,转动球的设置能够实现在搅拌的同时加热的效果,克服了常规的加热搅拌分别进行的缺点,通过流体对转动球的作用,能够实现流体的扰流式加热方式,使得换热更充分,叶片和扰流爪的形状和朝向方向的设置能够使得扰流更高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反应釜装置,具体为一种反应釜加热装置及其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反应釜是常规的应用于石油化工过程介质的加热或冷却装置,常规的反应釜内的加热或者冷却过程采用夹套式或其他方式,而针对不同的物料介质,由于其内部成分的不同,当液固共存时,常存在换热不均匀,因而会出现在局部区域温度过高,而局部区域温度达不到需要的问题,而常规的做法是利用搅拌装置进行搅拌使其均匀,而现有的搅拌装置方式单一,并不能使得物料实现均匀的流动,并且不能实现不同深度物料进行针对性混流温度干预,并且仅仅通过搅拌实现温度调整的方式过于单一,并且搅拌和加热是分开的过程,由于加热或冷却的温度存在差异,因而,针对性对某一区域加热或冷却的需要不能满足,通用性不强,不能适应各种不同加热或冷却的需要。当流体在釜内流动时,受限于单一的流动干预方式,常常会扰流效果不佳,造成加热或冷却的过程效率不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反应釜加热装置及其换热系统,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点。
一种反应釜加热装置,包括釜体,夹层,搅拌装置,传动装置,电机,气缸,加热釜的外部设置一层夹层,加热釜内部设置有搅拌装置,搅拌装置包括搅拌轴、横向浮体、安装轴、转动球、压持装置,搅拌轴的一端与加热釜顶端外部的电机连接,搅拌轴竖直设置于加热釜中,搅拌轴径向设置多个横向浮体,搅拌轴上设置有凹槽,横向浮体的一端设置有与凹槽对应的凸起,凹槽与横向浮体一端的凸起卡合连接,使得横向浮体可在凹槽中上下滑动,横向浮体上设置有多个安装轴,安装轴为空心状,安装轴一端连接横向浮体,另一端在内部沿圆周方向上设置一圈凹槽,转动球的一端连接有带有凸起的连接杆,连接杆与安装轴通过凸起和凹槽卡合连接,使转动球能沿安装轴的周向方向旋转,转动球上设置有多个弧形叶片和扰流爪;横向浮体的上端设置有压持装置,压持装置为空心圆柱状,内径大于搅拌轴的外径,压持装置的上部连接有伸缩杆,伸缩杆的顶部设置在加热釜顶端外部的气缸上。
进一步地,转动球、弧形叶片和扰流爪的材质均为传热材质,横向浮体内设置空腔,空腔内填充蓄热材料,转动球也为空心,浮体空腔内的蓄热材料通过安装轴内腔与转动球腔连通。
进一步地,横向浮体、连接轴、蓄热材料、转动球材质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进一步地,转动球的弧形叶片为多层花瓣状分布,叶片顶端为尖端状,内侧面形状为沿底部到顶部先向外扩张的弧状,后收缩的弧状,尖端朝向其后侧的弧形叶片。
进一步地,转动球的扰流爪设置在弧形叶片之间,扰流爪为弧形,底部宽顶端尖,前后弧形叶片之间的扰流爪的弧形尖端朝向与弧形叶片尖端朝向相反。
进一步地,压持装置与横向浮体上端接触位置设置有利于相对滑动的滑片。
进一步地, 一种换热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反应釜加热装置,还包括省煤器、散热器、冷却装置;反应釜加热装置的夹层流体出口与省煤器流体管进口连接,省煤器流体出口与散热器介质进口连接,散热器介质出口与冷却装置介质进口连接,冷却装置介质出口与夹层流体进口连接。
进一步,换热系统还包括旁路管线,三通阀,旁路管线通过三通阀一端连接在散热器的进口,另一端连接在夹层进口和冷却器的出口之间。
进一步,加热釜的下部通过冷却层连接有两个支撑脚,通过支撑脚支撑在地面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科峰有机硅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科峰有机硅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9945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