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反硝化细菌及其应用和微生物菌剂有效
申请号: | 201811200369.1 | 申请日: | 2018-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395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9 |
发明(设计)人: | 杜莉莉;包海花;王明中;李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02F3/34;C02F3/28;C02F101/16;C12R1/01 |
代理公司: | 郑州浩翔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1149 | 代理人: | 靳锦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州***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株反 硝化细菌 及其 应用 微生物 | ||
本发明涉及一株反硝化细菌,为丛毛单胞菌(Comamonas sp.)DB‑1,保藏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为CGMCC No.16354。该菌株可以在多种不同的碳源下进行反硝化脱氮,而且在高浓度硝酸盐体系中,DB‑1菌株反硝化过程启动快,转化彻底;其次转化硝酸盐时的C/N比更低,所用碳源少,节省污水脱氮处理的外加碳源成本;氨态氮的存在不干扰DB‑1菌株反硝化过程,因而该菌株适宜处理的污水的范围更广;能耐受高碱性环境,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微生物技术领域,涉及一株反硝化细菌及其应用和微生物菌剂。
背景技术
氮是不可缺少的生命元素之一,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由于人类过度开发利用氮素,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活。氮素的大量排放可通过硝化作用引起水体缺氧,使水体发黑发臭;会刺激水体中藻类过度繁殖而导致富营养化;氮素循环中除了分子态的氮气以外,所有氮循环中间产物的积累例如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均会对人类和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
目前可以通过物理化学法和生物脱氮法来控制污水水体中的氮素含量。物理化学法脱氮技术适用范围广泛,对各种浓度的含氮废水都有相应的作用,但其也存在成本高、运行复杂、易产生二次污染等缺点。生物脱氮技术较好的克服了物理化学法的缺点,具有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容易推广等优点,是目前污水脱氮处理中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该方法的核心是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由于参与反应的菌群不同和污水处理工艺参数不同,硝化和反硝化反应在两个隔离的反应器中进行,或者是在时间和空间上造成交替缺氧和好氧环境的同一反应器中进行。传统生物脱氮工艺也存在一些弊端:一是普通反硝化菌群增殖速度慢,很难维持高浓度进行脱氮,二是由于硝化作用过程产生酸度,使得污水pH值降低,因而对反硝化反应产生不利影响;三是工艺处理低C/N比污水时,需要投加大量含碳有机物保证脱氮效果,增加了成本;四是传统反硝化反应不彻底,其产生的中间产物NO、N2O等气体长期积累加重温室效应对环境的破坏。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株反硝化细菌及其应用,和由该反硝化细菌制备的微生物菌剂。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1.一株反硝化细菌,所述菌株为丛毛单胞菌(Comamonas sp.)DB-1,保藏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为CGMCC No.16354。
本发明的反硝化细菌DB-1 16SrRNA基因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本发明的反硝化细菌,菌落为圆形、边缘清晰,菌落颜色为白色,湿润,光亮,菌落背面无色素,菌落在平板上易挑取;是杆状、革兰氏阴性菌。
2.提供反硝化细菌DB-1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进一步,所述应用为利用反硝化细菌DB-1菌株脱去污水中的硝酸盐氮。
进一步,所述处理中反硝化细菌的菌落数为4.0×105-4.0×107cfu/ml。
3.含有反硝化细菌DB-1的微生物菌剂,所述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为:将菌株DB-1的种子液按0.5%-2%v/v接种至培养液中富集培养,发酵过程中向罐中通入无菌的空气,搅拌速度180-250rpm,发酵温度为28-35℃,发酵时间35-45h,收集培养液即反硝化细菌DB-1的微生物菌剂。
进一步,所述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为:将菌株DB-1的种子液按1%v/v接种至培养液中富集培养,发酵过程中向罐中通入无菌的空气,搅拌速度200rpm,发酵温度为30℃,发酵时间40h,收集培养液即反硝化细菌DB-1的微生物菌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0036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