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电子束熔炼多晶硅效率的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1202472.X | 申请日: | 2018-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330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7 |
发明(设计)人: | 唐子凡;张磊;庞大宇;肖承祥;张思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蓝光晶科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33/037 | 分类号: | C01B33/037 |
代理公司: | 北京开阳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10 | 代理人: | 于超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市蓝色硅***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电子束 熔炼 多晶 效率 方法 装置 | ||
1.一种提高电子束熔炼多晶硅效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采用一种提高电子束熔炼多晶硅效率的装置,所述提高电子束熔炼多晶硅效率的装置包括送料机构、炉体、电子枪、熔炼坩埚、凝固坩埚;熔炼坩埚的侧壁和底板之间的连接角设有向内的倾斜面,倾斜角度为45°-60°;熔炼坩埚下方连接熔炼坩埚翻转轴;熔炼坩埚的冷却水路分为侧壁水路与底部水路共两路,侧壁水路采用螺旋式水路结构,单路水道,冷却水由底部进入,由顶部流出;底部水路采用螺旋水路结构,冷却水由坩埚底部通入坩埚内部,通过循环流动从坩埚侧边流出;送料结构连接在炉体的上端,炉体的一侧与吸真空结构相连,上方为电子枪,向下发射电子束,电子枪与吸真空结构相连;炉体内、电子束照射方为熔炼坩埚,熔炼坩埚的后端位于送料机构的送料口下方,导液口端位于凝固坩埚的开口上方;凝固坩埚设于炉体底部;所述炉体的一侧的吸真空结构为依次连接的机械泵Ⅰ、罗茨泵Ⅰ、扩散泵,扩散泵的端部与炉体相连;电子枪一侧的吸真空结构为依次连接的分子泵、罗茨泵Ⅱ、机械泵Ⅱ,分子泵的端部与电子枪相连,构建电子束熔炼所需要的真空条件;炉体的一侧设有充气阀;
其电子束的扫描模式及能量分布分为8 个区域,1-8#总能量值相加为100%;其中1#、2#、3#、4#、5#、6#按逆时针顺序构成外周围区域,1#与6#角部重叠区,5#与6#角部重叠区,2#与3#角部重叠区,3#与4#角部重叠区,7#区域与1#、5#、6#、8#区域相邻,8#区域与2#、3#、4#、7#区域相邻;在三个阶段的扫描模式如下:
熔化阶段扫描模式:1#区域:5%-10%;2#区域:2%-3%;3#区域:3%-5%;4#区域:2%-3%;5#区域:5%-10%;6#区域:10%-15%;7#区域:35%-45%;8#区域:20%-30%;
熔炼阶段扫描模式:1#区域:7%-10%;2#区域:7%-10%;3#区域:7%-10%;4#区域:7%-10%;5#区域:7%-10%;6#区域:7%-10%;7#区域:20%-30%;8#区域:20%-30%;
浇铸阶段扫描模式:1#区域:3%-5%;2#区域:6%-10%;3#区域:8%-12%;4#区域:6%-10%;5#区域:3%-5%;6#区域:2%-4%;7#区域:15%-20%;8#区域:45%-55%;
在熔化阶段扫描模式、熔炼阶段扫描模式和浇铸阶段扫描模式采用不同的能量分布;熔化阶段扫描模式中,由于硅原料主要集中在熔炼坩埚后端,增加电子束在熔炼坩埚后端区域内的能量密度,电子束能量主要集中在呈锥形堆积的硅原料上,能够增加硅原料的熔化速度;熔炼阶段扫描模式中,电子束照射区域的能量分布密度,在熔炼坩埚中心位置较低,在熔炼坩埚底部与侧壁交界区域相对较高,在熔炼坩埚四个角部位置最高,由于熔炼坩埚中间位置的冷却能力较弱,靠近底部与侧壁交界区域冷却能力较强,四个角部的冷却能力最强,电子束能量密度分布与此相对应,保证硅熔池内熔池的熔炼温度,同时,降低冷却能力较强位置硅凝固层的厚度;浇铸阶段扫描模式中,由于硅液浇铸过程中,随着坩埚翻转程度的增加,硅液将向靠近熔炼坩埚浇铸口的区域汇集,增加该区域硅熔池的深度,为保证硅熔池下部区域保持熔融状态,需要增加该区域内电子束的能量密度,同时,熔炼坩埚后端硅液向浇铸口流动,硅液将逐渐消失,露出底部的硅凝固层,此时该区域所需能量较少,将后端区域能量维持在较低的能量密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电子束熔炼多晶硅效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经过清洗、烘干后的洁净硅料,其中P含量为10-50ppm,O含量为5-100ppm的块状硅原料,共800kg分别装入电子束熔炼炉的送料机构内;
第二步:合炉,并给设备通冷却循环水,利用电子束熔炼炉炉室真空系的机械泵Ⅰ、罗茨泵Ⅰ、扩散泵,将炉室真空抽至5×10-2Pa以下,利用电子枪真空系统的机械泵Ⅱ、罗茨泵Ⅱ、分子泵,将电子枪内部真空抽至5×10-3Pa以下,达到电子束熔炼所需要的真空条件;
第三步:对电子枪进行预热,设定电子枪灯丝电流为800-1000mA,对电子枪进行10-15min预热处理,同步,在预热电子枪过程中,启动送料机构,向熔炼坩埚内输送50kg硅原料,硅原料输送到熔炼坩埚内部呈锥形堆积;
第四步:电子枪预热完毕后,关闭电子枪的预热模式,启动电子枪的照射模式,设定照射功率为150-180kW,同时将电子枪照射模式设定为“熔化阶段扫描模式”;能量分布:1#区域:5%-10%;2#区域:2%-3%;3#区域:3%-5%;4#区域:2%-3%;5#区域:5%-10%;6#区域:10%-15%;7#区域:35%-45%;8#区域:20%-30%;1-8#总能量值相加为100%;
第五步:待熔炼坩埚内的硅原料完全熔化后,形成液态硅熔池,改变电子束扫描模式为“熔炼阶段扫描模式”,对硅熔池进行10-20min的熔炼,去除其中的挥发性杂质;能量分布:1#区域:7%-10%;2#区域:7%-10%;3#区域:7%-10%;4#区域:7%-10%;5#区域:7%-10%;6#区域:7%-10%;7#区域:20%-30%;8#区域:20%-30%;1-8#总能量值相加为100%;熔炼坩埚四个角由扫描区域能量密度的重叠提高能量分布,1#与6#角部重叠区,5#与6#角部重叠区,2#与3#角部重叠区,3#与4#角部重叠区,使熔炼坩埚4个角的能量分布为正常区域的1.5-2.5倍;
第六步:硅熔池经过10-20min的熔炼后,启动熔炼坩埚翻转机构,熔炼坩埚翻转轴旋转,带动熔炼坩埚旋转,于此同时,将电子束扫描模式设定为“浇铸阶段扫描模式”,硅熔池的硅液向熔炼坩埚的浇铸口流动,硅液通过浇铸口流入凝固坩埚内,硅液在凝固坩埚内快速降温凝固,形成固态硅;能量分布:1#区域:3%-5%;2#区域:6%-10%;3#区域:8%-12%;4#区域:6%-10%;5#区域:3%-5%;6#区域:2%-4%;7#区域:15%-20%;8#区域:45%-55%;1-8#总能量值相加为100%;
第七步:当熔炼坩埚内的硅液完全倾倒进入凝固坩埚后,关闭电子枪,并将熔炼坩埚复位至初始水平位置;
第八步:通过送料机构再次向熔炼坩埚内输送50kg硅原料,重复第四步至第七步过程,对硅原料进行熔化、熔炼及浇铸过程;
第九步:待送料机构内硅料完全熔炼完毕后,关闭电子枪系统,对设备及固态硅进行降温冷却;
第十步:开炉取出熔炼完毕的固态硅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蓝光晶科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青岛蓝光晶科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02472.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