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视觉整体和局部特征融合的轮廓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202617.6 | 申请日: | 2018-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588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4 |
发明(设计)人: | 范影乐;谭明明;武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9/46 | 分类号: | G06K9/46;G06K9/62 |
代理公司: | 杭州君度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40 | 代理人: | 朱月芬 |
地址: | 31001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视觉 整体 局部 特征 融合 轮廓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视觉整体和局部特征融合的轮廓检测方法。首先针对轮廓待检测图像,分别提取表征其整体特性的低分辨子图I1和表征其局部特征的边界响应子图I2。然后构建包含池化模块的卷积神经网络G,实现整体轮廓信息的快速提取。接着构建包含空洞卷积模块的卷积神经网络L,实现局部轮廓信息提取。其中L由四个单元、一个融合层和一个损失层构成;最后将I1和I2分别输入到网络G和网络L中,获得整体轮廓信息和局部轮廓信息。以L(i,j)的尺寸为基准,对G(i,j)进行双线性插值。根据L(i,j)各像素的对比度关系,对整体轮廓信息G(i,j)进行融合,从而获取精细轮廓。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器视觉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视觉整体和局部特征融合的轮廓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图像中目标的显著性边缘构成了图像的轮廓信息,它是图像理解和分析的关键特征。传统的轮廓检测方法主要基于光强变化、对比度、方向选择以及固定大小的方向滤波模块,通常利用局部关联性实现轮廓像素的识别。而神经生理实验表明,生物视觉信息流在传递和处理过程中,一方面具有视网膜、外膝体和视皮层的分层特性,能够快速表达视觉的整体特征;另一方面并非只是简单的层层信息串行传递,多个通路所刻画的视觉信息传递到视皮层进行互补整合运算,用来精细表达视觉的细节特征。虽然近年来卷积神经网络成为了研究热点,通过卷积、池化和语义分类从全局理解轮廓的特征,利用网络深度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但必须指出的是,现有的卷积神经网络更多地将视觉模型视为黑盒,检测任务只关注于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匹配准确性,回避了视觉整体和局部特征融合的特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轮廓待检测图像,通过提取表征其整体特性的低分辨子图I1和表征其局部特征的边界响应子图I2,分别送入包含池化模块的卷积神经网络G和包含空洞卷积模块的卷积神经网络L。网络G的输出满足快速获取整体轮廓的需求;网络L的输出对应于局部轮廓信息;最后实现整体和局部轮廓信息的融合,获取精细轮廓。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视觉整体和局部特征融合的轮廓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针对轮廓待检测图像,提取表征其整体特性的低分辨子图I1。首先利用双线性插值法,对轮廓待检测图像进行尺寸扩展,使扩展后图像I的长和宽相等,长和宽均等于M,其中M为2的整数幂次值。然后利用高斯金字塔方法,对I进行分解层数为n的尺度分解,得到分解后的低分辨率子图I1,用来表征轮廓待检测图像的整体特性。I1尺寸记为N1×N1(N1的默认值为64)。因此可根据图像I的长和宽,获得分解层数n的具体数值。例如当M为1024的情形,此时分解层数n等于4。
步骤(2)针对轮廓待检测图像,提取表征其局部特征的边界响应子图I2。设置具有方向选择特性的经典感受野(默认设置8个方向:0°,45°,90°,135°,180°,225°,270°,315°),分别利用二维高斯导函数模型提取扩展后图像I在中心水平、中心垂直、正对角线、负对角线上的方向响应;然后针对I的某个像素,获得所有方向上的最大响应,并结合方向响应的响应强度系数确定最终的边界响应,从而得到具有局部特征的边界响应子图I2。
步骤(3)构建包含池化模块的卷积神经网络G,实现整体轮廓信息快速提取。其中G由四个单元和一个损失层构成,前两个单元由双层普通卷积层和池化层组成,第三个单元由双层普通卷积层组成,第四个单元由上采样层和单层普通卷积层组成。构建具有上述结构特性的卷积神经网络G,其中初始卷积核权重随机设置。将步骤(1)获得的低分辨子图I1训练样本输入卷积神经网络G,经sigmod函数激活后与训练样本轮廓标签做损失运算,沿损失减小方向反向传播更新卷积核权重,迭代多次,至损失值小于阈值£,获得训练后的卷积神经网络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026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