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有乙虫腈与丁醚脲的杀虫组合物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07587.8 | 申请日: | 2018-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227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4 |
发明(设计)人: | 葛家成;李建国;司国栋;吕文东;姜成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47/30 | 分类号: | A01N47/30;A01N43/56;A01P7/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109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乙虫腈 害虫 杀虫组合物 丁醚脲 环境相容性 人畜安全 增效作用 农药 抗药性 残留量 高活性 杀虫谱 用药量 重量比 防治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有乙虫腈与丁醚脲的杀虫组合物,组合物含有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其中活性成分A选自乙虫腈,活性成分B选自乙虫腈,且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重量比为1∶70~70∶1。本发明组合物可防治多种害虫,并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扩大了杀虫谱,对多种害虫都有较高活性;并且减少了农药用药量,降低了农药在作物上的残留量,减轻了环境污染;对人畜安全,环境相容性好,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含有乙虫腈与丁醚脲的杀虫组合物。
背景技术
乙虫腈(ethiprole)化学名称:5-氨基-1-(2,6-二氯-对三氟甲基苯基)-4-乙基亚磺(硫)酰基吡唑-3-腈基,分子式:C13H9Cl2F3N4OS,乙虫腈是是新型吡唑类杀虫剂,杀虫谱广。通过γ-氨基丁酸(GABA)干扰氯离子通道,从而破坏中枢神经系统(CNS)正常活动使昆虫致死。该药对昆虫GABA氯通道的素服束缚比对脊椎动物更加紧密。因而提供了很高的选择毒性。它的作用机制不同于拟除虫菊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等主要的杀虫剂家族,几乎没有与多数现存杀虫剂产生交互性的机会。因此,它是抗性治理的理想后备品种,可与其它化学家族的农药混配、交替使用。
丁醚脲本品属硫脲类杀虫、杀螨剂,有效成分为丁醚脲。原药外观为白色至浅灰色粉末,pH为7.5(25℃),对光稳定。对人、畜为中等毒性,对鱼类高毒,对蜜蜂毒性也较高,对天敌较安全。对害虫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并有良好的渗透作用,在阳光下,杀虫效果更好,施药后3天出现防效,5天后效果最佳。主要用于棉花、果树、蔬菜、观赏植物、大豆等作物防治各种螨类、粉虱、小菜蛾、菜青虫、蚜虫、叶蝉、潜叶蛾、蚧等害虫、害螨。推荐用药剂量为0.75~2.3g有效成分/100m2,持效期达21d。药剂对天敌安全。
在农业生产的实际过程中,防治害虫最容易产生的问题是害虫抗药性的产生。不同品种成分进行复配,是防治抗性害虫很常见的方法。不同成分进行复配,根据实际应用效果,来判断某种复配是增效、加和还是拮抗作用。绝大多数情况下,农药的复配效果都是加和效应,真正有增效作用的复配很少,尤其是增效作用非常明显、共毒系数很高的复配就更少了。经过发明人研究,发现将乙虫腈和吡虫啉、丁醚脲、乙虫腈、环虫腈复配后能产生很好的增效作用,并且关于乙虫腈与丁醚脲复配的相关报道尚未公开。经检索,目前尚无乙虫腈和丁醚脲混配增效的相关研究。
发明内容
乙虫腈单剂长期使用可能带来的抗性发生、药效下降等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杀虫组合物含有活性成分A、活性成分B,以及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和载体。
一种含有乙虫腈与丁醚脲的杀虫组合物,组合物含有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重量比为1∶60~60∶1,所述的活性成分A选自乙虫腈,活性成分B选自丁醚脲。
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乙虫腈与丁醚脲的重量比为30∶1~1∶10
所述的杀虫组合物用于防治作物害虫的用途,所述的作物包括粮食作物、果树、纤维作物、蔬菜、花卉、豆类作物,具体包括小麦、水稻、玉米、茶树、苹果树、梨树、柑橘树、香蕉树、橡胶树、棉花、黄瓜、辣椒、甘蓝、菊花、玫瑰、大豆等;所述的害虫包括:蚜虫、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茶小绿叶蝉、小菜蛾、茶小绿叶蝉、白粉虱、潜叶蛾、黄粉虫、梨木虱、地老虎。
通常组合物中活性组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为总重量的0.5%~90%,较佳的为5%~50%。
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包括有效成分外,还包括农药制剂辅助成分。
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农药制剂辅助成分包括载体和助剂。
所述载体为水、溶剂或填料中的一种、二种或三种,水优选去离子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0758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