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吸光发热面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08404.4 | 申请日: | 2018-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402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8 |
发明(设计)人: | 田友如;董稳定;赵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六一度(福建)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三六一度(中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4B1/10 | 分类号: | D04B1/10;D04B1/12;D04B1/14;D04B1/16;D04B1/18;D06B3/10;D06B15/00;D06C7/02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张松亭;姜谧 |
地址: | 3620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光 发热面料 发热层 发热 制备方法和应用 面料 太阳光能转换 编织 功能性纤维 保温效果 发热纤维 功能纤维 聚酯长丝 空气流动 中空结构 层结构 纱线 氨纶 锁住 保暖 外衣 太阳 服装 吸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吸光发热面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其克重为335~345g/m2,包括二外层和夹在该二外层中的一吸光发热层,该外层T50/R50 50S纱线和氨纶20D编织而成,该吸光发热层由带吸光发热纤维材料的聚酯长丝75D/72F编织而成。本发明的吸光发热面料在普通适合做服装的面料中增加吸光发热的功能性纤维,使普通面料具有吸光发热的功能,同时此吸光发热面料采用3层结构,且中间吸光发热层为多个中空结构,能够锁住空气,减少空气流动,起到远超普通发热面料的升温保温效果。将此面料做外衣,让人们穿在身上时直接晒到太阳,便于吸收最大的阳光,通过吸光发热的功能纤维将太阳光能转换成热能,促进全身的温度上升,保暖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纺织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吸光发热面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市场吸光发热的面料大部份都是以内衣面料为主,在吸光发热的升温值只有1.5℃差异。由于内衣面料克重都是以轻薄为主,因此实际蓄热效果都不是很明显。且在冬天,人们都是穿比较厚重的衣服,内衣一般不容易直接吸收太阳光,因此升温效果更差。同时,现有的吸光发热面料制成贴身内衣,由于贴身内衣空气流通弱,因此可以达到一定升温保暖效果,但是其局限性在于,不能制成外衣,因为外衣直接接触空气,空气流动性强,因此很难达到升温保暖效果。现有技术缺少一款既适合制备成内衣,也适合制备成外衣的吸光发热面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吸光发热面料。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吸光发热面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吸光发热面料的应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吸光发热面料,其克重为335~345g/m2,包括二外层和夹在该二外层中的一吸光发热层,该外层T50/R5050S纱线和氨纶20D编织而成,该吸光发热层由带吸光发热纤维材料的聚酯长丝75D/72F编织而成并具有多个中空结构,以锁住空气,减少空气流动,增强升温保温效果。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如下:
上述吸光发热面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编织:将上述原料送入34“*19G纬编大圆机中进行编织后得到坯布,上针盘采用AB排针,下针筒采用BA排针,上机三角排列如下表所示:
其中,∧或∨表示成圈,∩或∪表示集圈,-表示浮线,
具体穿纱方式:喂纱路数(1)和(4)穿所述聚酯长丝75D/72F,线长为30.0~36.0cm/100针;其余喂纱路数穿所述T50/R5050S纱线和所述氨纶20D,T50/R5050S纱线的线长为28.0~30.0cm/100针,氨纶20D的线长为10.5~12.0cm/100针;每6路一个循环,直到72路;
2)将上述坯布经水洗定型,获得所述吸光发热面料。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步骤2)包括:将步骤1)所得的坯布经检查和开幅后,进行水洗去油,以去除坯布上的浆料和各种油剂,再依次经坯定、脱水、烘干、第一次对色、低温定型和第二次对色,获得所述吸光发热面料。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水洗去油的时间为15~30min。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烘干的温度为95~105℃,时间为25-30s。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低温定型的温度不超过140℃。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34“*19G纬编大圆机的进纱张力控制在7~9g,以避免张力不匀产生毛针、横条和竖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六一度(福建)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三六一度(中国)有限公司,未经三六一度(福建)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三六一度(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0840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